羅鋒+楊望成+吳彩容
[摘 要]如何加強一般本科院校在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功能,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應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良好的發現問題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和較強的創新思維能力。為達成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強調在教學內容上厚基礎與強應用并重、教學方法上強化以案例為核心的小組討論式教學、課程考核上則強調全程參與的過程性考核。調查結果發現,學生對課程教學改革的效果總體較為滿意,課堂氣氛明顯好轉,課堂參與度較高,基于學生自主評價的分析、學習和創新思維等各項能力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高。
[關鍵詞]管理學;教學改革;應用型創新型人才;能力結構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12-0179-02
一、建設創新型國家對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急迫需要
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我國高校今后教學改革的基本取向,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創新型人才有理論創新型和應用創新型人才之分。理論創新也指原始創新,一般是通過對事物客觀規律的研究,強調在理論和原理等方面的突破。理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主要依賴985大學和部分211大學。應用型創新主要是指在已有的技術基礎上進行改造、升級,以實現技術上的新突破或新應用。由于應用型創新的知識結構側重應用,因而一般本科院校和部分211大學是其主要培養單位。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雖然在一些原始技術創新上有了較大突破,但是一些主導產業中的重大關鍵的技術依然擺脫不了依賴國外發達國家的局面,在較長時期內,應用型創新依然是我國自主創新領域的主要內容,這就需要一大批既懂技術、又有多學科知識背景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來實現。現實中,正是由于多年來不重視對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國制造業集中的珠三角、長三角等區域都出現了較為普遍的“技工荒”,技能型人才的極度短缺嚴重影響了產業升級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步伐。因而,如何加強一般本科院校在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功能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急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落腳點在于每一門課程,尤其是像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等這些學科基礎課程,由于在學科課程體系中具有統帥的作用,對于引導學生的學科和專業認知具有重要意義,因而上述學科基礎課程的教改是否成功對于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具有關鍵作用。本文以管理學課程為例,探索如何通過課程教學改革來推動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二、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的能力結構
(一)較強的學習能力
在終身學習的時代,學習能力是每個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一個人的競爭力往往取決于其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具體表現為獲取和掌握知識、方法和經驗的能力,包括閱讀、寫作、理解、表達、記憶、搜集資料、使用工具、對話和討論等能力。
(二)良好的發現問題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應具備在生產實際、商業情境中發現問題的本質。發現問題的本質后,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必須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術工具,并能夠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將知識創新性地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三)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
團隊協作能力是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技能之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以及組織工作分工的進一步細化,相互協作完成工作任務已經成為組織中最基本的工作方式,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素養就是應當具備協作精神,能夠與他人一起工作。
(四)良好的溝通能力
溝通是知識交流與共享的基礎, 也是知識轉化的重要條件。溝通能力不僅包括以文書、報告等書面表現形式的書面溝通,也體現在以人際交往為主的口頭的溝通上。
(五)較強的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這種思維能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從而產生新穎的、獨到的、有社會意義的思維成果。良好的創新思維能力是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一種較高級的能力,也是體現其創新能力的本質特征。
三、基于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一)教學內容改革
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知識結構構建應以“厚基礎、寬口徑、重應用、強創新”為基本原則。因此,在教學內容安排上不僅要體現管理學課程中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四大管理職能的基本邏輯體系,更要對各個職能在不同文化的商業環境、不同類型組織的應用和創新上有所加強。同時,為突出“重應用”和“強創新”的知識結構,教學內容中也相應增加案例分析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
(二)教學方法改革
基于管理學課程的性質,課程教學方法主要采用“理論講述+小組討論式的案例教學+結果演講展示”相結合的方法。理論講述是指教師經過精心備課,將課程相關的管理學理論基礎知識講述清楚,并附帶分析相關管理前沿研究,尤其是對互聯網時代的管理模式進行引導式教學,教師講述知識時間一般為一節課。該環節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傳授學生獲取知識、掌握知識和方法、探索學科前沿、搜集相關知識的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小組討論式案例教學就是在開學初始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3~4人,每講一個知識單元都提前安排一個案例,每個案例都有專門的小組負責研究,小組成員會提前對相關知識單元進行學習,并對小組案例進行討論分析。該環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案例研究提升學生發現問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同時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結果演講展示環節是指各小組分析案例后得到的成果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演講展示,時間為10~15分鐘,展示完后全班同學可以提一到兩個問題,主講小組負責答辯。該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一方面通過PPT和文本形式展示小組的研究成果可以提升學生的書面邏輯表達和溝通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現場演講和答辯則可以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課程考核改革
縱觀國內外名牌高校的教學質量提升之道,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關鍵辦法在于課程考核,為達到上述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管理學課程主要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即突破傳統的“平時成績20%+期末考試80%”的成績評定方式,采用“課堂參與5%+平時作業15%+期中考試30%+期末考試50%”的形成性考核。國內傳統的成績評定方式其弊端顯而易見,容易導致學生平時不學、期末依靠教師指定重點過關的惡果。而形成性考核的好處在于可以激發學生全程系統參與學習,也避免了傳統成績評定方式的“一考定終生”的弊端。
四、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效果分析
為檢驗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效果,管理學教研組于2014-2015年下半學期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2014級經管大類班進行了問卷調查,被調查學生總人數為485人,有效問卷394份,問卷有效率為81.2%。教學改革效果調查結果如下:
(一)學生對課程教學改革的效果總體較為滿意
為調查課程教學改革的效果,我們設置了很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三個選項。調查發現,參與調查的學生中有34.01%的學生選擇“很滿意、受益良多”,有61.93%的學生選擇“滿意、受益較多”,只有3.55%的學生對課程的教學不滿意,認為有待改進。這說明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產生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認同度較高。
(二)課堂氣氛明顯好轉
與未進行教學改革的課程相比,管理學課程的課堂氣氛明顯好轉。有超過90%的學生認為管理學課堂氣氛好,僅有6.6%的學生認為課堂氣氛不太好。
(三)課堂參與度明顯提高
與課堂氣氛明顯好轉相呼應的是學生課堂參與度也明顯提升。調查發現,雖然有15.99%的學生從未參與過課堂討論等(這可能與課堂的討論時間有限有關,也可能與于學生性格內向有關),但是有超過84%的學生有1~10次不等的課堂參與,其中參與1~3次的最多,比例為60.66%,參與3~5次的比例為13.96%,參與5~10次的比例為9.39%。
(四)各項能力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高
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認為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對自己的各項能力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被調查學生認為,通過參與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升最大,有73.6%的學生認為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有63.96%的學生認為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有44.67%的學生認為創新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42.64%的學生認為團隊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只有17.77%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演講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有16.75%的學生選擇自己的其他能力得到了較好的提升。這說明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對于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對團隊合作能力和口頭溝通能力(主要表現為成果展示能力)培養有待進一步加強。
[ 參 考 文 獻 ]
[1] 陳嬋,李曉強,鄒曉東.把造就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擺上戰略地位[J].中國高等教育,2005(2).
[2] 樊華,周慶貴,劉平昌.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與途徑[J].遼寧教育研究,2006(10).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