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飛林
摘要: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課程,也是一門生活化的學科。然而,鄉村地區因地理不參加中考,以及鄉村地區生活條件和待遇等較差,專業地理教師缺少。在此情況下,許多學校地理課的教學由其他專業教師替代,這樣地理教學成為劃書教育。總的來說,我國鄉村地區地理教學前景不容樂觀。為了提高初中地理課堂的有效性,作為一線地理教師應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武裝自己的課堂。
關鍵詞:教育恩想;創新精神;生活即教育;鄉村地區;教學做合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地理教學對生活化提出了明確要求,《地理課程》要求達到“培養善于生活的公民”的教育目的,即貼近學生的生活,對學生的生活有用,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用。倡導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這就要求地理教學應盡量還原生活,并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教學活動置于逼真的社會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強烈愿望,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
可是許多初級中學對地理科不夠重視。究其原因由于初中地理學科地位低、學生學習態度差及學校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導致地理教師上課積極性和激情嚴重受傷,故而無心創新教學方法。而且鄉村地區,專業教師少,在知識理解深度和聯系生活實際能力上欠缺。等等……這些現狀都嚴重影響鄉村地區初中地理教學質量,所以優化初中地理教學方式和理念,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創新精神”、“教學做合一”和“民主教育”等教育理念顯得尤為重要。筆者以前哨學校初中地理教學課堂實錄為例,嘗試在鄉村地區地理課堂如何踐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一、教學設計力求“創造精神”
鄉村地區,學生和家長一直以來認為地理科是“副科”,學與不學都一樣,對小孩發展沒什么影響,所以在地理課堂上學生無所謂的態度和行為舉不勝數,如:做其他科作業、講話、睡覺、不拿課本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一名初中地理教師該如何讓學生認真聽課呢?興趣是關鍵。要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關鍵在于教學設計上要創新。如:在六年級上冊《地理景觀》一節內容教學設計上,筆者將自己打扮成一名導游,以導游身份帶領學生了解我國部分地區地理景觀。
剛走進教室,學生看到筆者新形象,都興致勃勃,一下子異口同聲地說“老師,您去旅游啊?”筆者說“NO,不是我,是我們,今天我帶大家一起去游覽我國大好河山。”此時,學生更興奮了,不加思索地說“好,現在出發。”大部分孩子集中了注意力。于是,筆者順勢點開準備好的PPT,展示中國政區圖和事先設計好的兩條旅游線路,說“今天我們通過這幅圖來為我們旅游做準備,我先選取其中一條線路,來講解其中的旅游景觀。還有一條線路,讓同學來解說。”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既讓學生感覺新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得知識。
二、教學過程踐行“民主教育”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也是新課程有別于傳統教學方式的顯著特點之一,但現實操作往往與新課程相背離。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仍處于“師道尊嚴”、“一言堂”和“教師絕對權威”等居高臨下的現狀,給學生創造空間和探究時間就很少,嚴重遏制學生的發展和創新。為改變這一弊端,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應力求師生平等,多些師生角色互換,采用幽默風趣和親切的語言,面帶笑容,經常轉輾在學生群體中。比如:在講完一條旅游線路時,筆者將導游角色讓位給學生時會說:孩子們,剛才我冒牌“到”了一番“油”,接下來再讓同學當一回“山寨版”的導游,體驗“盜版”的痛苦。學生聽后,既感覺語言風趣,又愿意接受這次導游體驗。同時,拉近了師生間距離,給學生搭建一個自由發揮的平臺。
三、教學內容聯系“實際生活”
俗語日“教學生三年,要為學生謀劃三十年”。因此無論從學生的認知水平還是從未來發展著想,教師都應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善于發現身邊的地理問題,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問題,也就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從而實現地理知識的自身價值。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感覺所學內容熟悉,而倍感親切,更能讓學生將枯燥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獲得更好體驗和理解。比如:在講到“地理景觀處在發展變化之中“時,筆者分別選擇了崇明前哨學校、東灘渡假區和在建裕鴻佳苑小區等舊樣新貌的照片,讓學生從欣賞自己身邊熟悉的地理景觀中感知其發展變化。再如:在學習到“多姿多彩的地理景觀”時,筆者還向學生選取自己家鄉,談談家鄉的地理景觀有哪些?通過各個學生舉例,讓學生更直觀感受我國地理景觀的多姿多彩。且增強學生鄉土情感。
四、作業布置符合“教學做合一”
做,其主體是學生,教師是主導。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中強調最多的也是“做”。學生做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親自實踐環節獲得真知和真本領,而教師的做只是起示范和引導作用,不能替代學生去做。例如:滬教版七年級地理第一冊“地形地勢的主要特點”一節內容,筆者以歌曲《小蘋果》改變成《中國地形地勢歌》,以此為主線,貫穿整堂課。在完成相關學習任務后,筆者布置了一個拓展練習:如果讓您來將歌曲《小蘋果》改編為《地形地勢歌》,您會怎么改呢?
課后發現:在教師改編的《中國地形地勢歌》和現有《小蘋果》歌詞的啟發下,孩子們通過再次改編熟悉歌曲,不僅能進一步掌握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點。同時激發了學習地理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見,學生親身“做”的作用在教學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實踐證明,一個教師,怎樣讓人生精彩,就必須讓課堂精彩,這也是教師最基本的追求。初中地理教師要在農村地區學科教學中跳出十面埋伏,要多學習,多研究。用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典型教育理念滲透到我們的教學工作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枯燥無味的地理課堂轉變為生機勃勃、激情四射的生動課堂;才能更好培養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