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扣紅
[摘 要]學生多向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以及獨創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質疑問難、啟發想象、求異創新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讓語文課堂真正換發出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 多向思維 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4-031
學生多向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以及獨創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多向思維能力的培養,立足教學實際,選擇有效策略,引導學生開展多向思維,讓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對此,筆者從教學實踐出發,就多向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提出幾點意見,以期拋磚引玉。
一、 導悟結合,質疑問難,誘發多向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思維的開始,是創新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根據學生的學習規律,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巧設情境,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啟發誘導學生開拓思路、質疑問難,讓學生在學中有所問,在問中有所思,在思中有所悟,從而激活學生的多向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能動性,幫助學生求得真知,提升能力。
如,《黃河的主人》一文,作者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了黃河的磅礴氣勢以及羊皮筏子在黃河的驚濤駭浪中破浪前進的壯觀場景,贊揚了艄公沉著穩健、機智勇敢的精神。在初步閱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在驚濤駭浪的黃河中乘坐羊皮筏子明明十分危險,讓人提心吊膽,可為什么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卻能談笑風生、從容淡定,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車上瀏覽窗外的景色一樣?這樣,通過引導學生不斷地生疑、質疑、釋疑,既可以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又可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活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
二、 巧借空白,啟發想象,延伸多向思維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有許多的空白之處,給讀者留下無限的聯想、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自由幻想的權利和創造天性,善于捕捉文本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多向思維、想象創造,填補空白,從而豐富文本內容,充實故事情節,培養學生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一文,作者通過敘述第一次抱母親的過程,表達母愛的偉大和子女的孝心。文章結尾處這樣寫道:“我以為母親睡著了,準備把她放到床上去??墒?,我忽然看見,有兩行淚水從母親的眼角流下來……”這樣的結尾方式,耐人尋味,給人以遐想的余地。在學習的最后,筆者抓住省略號這一空白處,引導學生大膽補白,拓展想象:“這是怎樣的淚水?面對此情此景,你覺得作者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深層次挖掘文本內容,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和內涵意蘊,又可以培養學生多向思維和想象能力,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 選點爭辯,求異創新,培養多向思維
爭辯是不同個性、情感、思維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學生之間不同觀點的正面交鋒,是他們思想和智慧火花的有力碰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合理選取爭辯的話題,積極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出發,發散思維,展開爭辯,大膽表達自己獨特的看法、觀點和心得體會,讓學生思維、觀點相互碰撞,促進學生對文本知識和思想主旨的理解、感悟,發展學生多向思維和求異創新的能力。
比如,學習《三顧茅廬》一文時,許多學生對“第三次到隆中,在離諸葛亮的茅屋還有半里多地時,劉備就讓大家下馬步行”這一細微舉動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學生認為:劉備這一舉動是不值得的,一來諸葛亮不會知道;二來會多走冤枉路,耽誤時間,俗話說:“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倍械膶W生則認為:劉備這一舉動是值得的,一來下馬步行不是要讓諸葛亮知道,只是他們表達自己誠意的一種方式;二來下馬步行,有益身體健康,還可以沿途欣賞風景,可謂是一舉兩得。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合作討論、展開爭辯,暢所欲言。最后,經過一番思考、分析、討論,學生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種說法符合現代人求快的辦事效率,在快節奏、高速度的現代社會中劉備這種做法并非是不可行的;如果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第二種做法正是劉備誠心相邀、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具體表現。這樣,通過選點爭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的不同看法,既為學生的多向思維和求異創新發展提供了自由空間,點燃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又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彰顯了學生的個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用慧眼去捕捉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層面去看待和認識問題,從而將學生思維引入更深處,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和求異創新的能力。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