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杭鋒
【摘 要】跳繩現今已發展為貫穿一到六年級所有學生必練、必測、必考項目。但縱觀小學低段學生跳繩學習的情況,卻存在著跳繩姿勢各式各樣,跳繩形式五花八門等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利用“巧用游戲,糾正直臂”“四步教法,力促新姿”“雙策激趣,學練有味”“互督促學,強化概念”“共振效應,攜手互進”“健強體能,塑造體魄”“合理安排,調控負荷”的策略進行糾正。
【關鍵詞】小學新生 跳繩教學 問題 解決策略
跳繩現今已發展為貫穿一到六年級所有學生必練、必測、必考項目。因此,小學新生學會、學好、學到正確的跳繩動作是非常重要且很有必要的。但綜觀小學低段學生跳繩學習的情況,卻存在著跳繩姿勢各式各樣,跳繩形式五花八門等等問題。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與反思,針對跳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解決策略,與大家探討。
【問題一】
由于低年級學生手腕和前臂力量相對較弱,搖繩動作五花八門并不奇怪。大部分學生在剛開始學習時都采用直臂搖繩,手臂像兩個撐開的翅膀沒有屈肘,這種搖繩動作費力,長時間搖動容易造成整條手臂僵硬。因此,連續搖繩的時間不長,成績不理想也就不難理解了。
解決策略:巧用游戲,糾正直臂
看似簡單的動作為何學生總是易錯,說明學生不是用手腕發力揮動繩子而是在用直臂揮繩。顯而易見,這種動作不僅體力消耗大,而且揮繩的頻率也很慢。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巧用游戲去糾正學生的直臂搖繩動作。
如計數接力賽、跳繩往返跑等游戲,讓學生在跳繩時兩側腋下各夾一根紙棒(如圖1),幫助學生建立上臂夾緊身體兩側的動作習慣,理解手肘和手臂成一定夾角的動作概念與意識,改正學生直臂搖繩的錯誤動作與思維,從而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揮繩動作。
【問題二】
我們發現一年級新生在跳繩時為了讓繩子能夠順利地甩過頭頂,常把繩柄放在身后甚至是后腦勺開始搖繩。有的學生跳著跳著會不由自主地彎腰低頭,而且越跳越低,這樣的身體姿勢不但費力,而且不利于順利地甩繩。
解決策略:四步教法,力促新姿
為了讓學生擁有一個自然舒展、協調放松的跳繩姿勢,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四步法加以解決。第一步:原地單手體側搖繩(如圖2),手肘夾腰先左手握住兩個繩頭,開始一圈又一圈地搖繩,直到左手能夠揮繩自如,再換到右手揮繩。第二步:雙手各拿一根繩進行揮繩,直到兩根繩子不纏繞,且動作熟練為止,讓學生體會手腕發力的本體肌肉感。第三步:讓學生一邊搖繩一邊做直膝跳動作(如圖3),當繩子搖到腳前時學生直接做跳繩動作,待學生手腳能夠協調配合后,就可以讓其練習跳繩了。第四步:練習時一旦出現身體姿勢不對(彎腰低頭等動作)的學生,就讓他們放下繩子做上體挺直兩眼平視前方,兩腳并攏做原地直腿徒手跳繩動作,跳躍時要求前腳掌起跳和落地。
【問題三】
筆者在與同行交流一年級跳繩教學時,常聽到有教師抱怨學生上課不認真,跳繩的動作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最無厘頭的是繩子竟成了某些學生手中的裝飾物,跳也不會,甩也不成,動作概念全無,全程茫然一片。
解決策略:雙策激趣,學練有味
出現這種情況,教師不能過早地蓋棺定論認為這些學生就是學不會,很頑皮。而是要去思考學生為什么不會,是能力不夠,還是學練的興趣未被激發?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情和年齡特點以及對事物的認知規律,以激發學生學練興趣為出發點,以同伴間的關心與幫助為助力點,采用兩種有效的激趣策略,來幫助學生熟練和鞏固跳繩的概念與動作。
1.超級模仿秀
觀察和模仿是兒童學習的重要方式。課前教師可以在移動黑板上張貼跳繩動作的分解圖(如圖4),讓學生自主觀看學習,然后組織學生參加“超級模仿秀”,看哪些學生模仿的動作最到位、最正確、最有效,就可以被評為“超級模仿之星”,對其進行表揚,滿足獲獎者的自豪感,同時點燃其他學生對學練的熱情與斗志。
2.兒歌串串燒
兒歌朗朗上口,形式生動活潑,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教師可以專門收集一些短、精、趣的兒歌供學生邊唱邊跳,讓他們在歌聲、樂聲、歡笑聲中快樂學習,以調動學生練習跳繩的積極性和趣味性,而且這種形式也極大地彰顯了體育課堂獨具一格的教學活力與魅力。
【問題四】
學生因多余動作過度消耗體力,最終導致跳繩成績不理想的問題也很常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二:第一種腳跳得過高或者小腿彎曲跳,這類學生跳是會跳,可跳得很累且費力,他們總擔心繩子不能順利地從腳下過,就把小腿折疊收得過高或者直膝跳,由于用力過猛,不利于第二次起跳。第二種情況俗稱“小跳”,手臂搖一次腳跳兩次,想跳跳不快,直接導致學生體力消耗過大,計時跳成績不理想也在情理之中。
解決策略:合作督促,強化概念
學生間相互督促、合作學習的方式,在跳繩教學中也適用。具體可以是組織學生圍坐成大圓圈,讓學生進行跳繩展示(如圖5)。同時教師在學生自然舒展的跳繩狀態下,用手機拍攝下跳繩的動作與姿勢。通過現場觀看同學的表演,對于平時跳繩姿勢不正確、有小跳動作的學生來說這是一種視覺的沖擊和概念的感悟過程,為他們呈現了一場思維碰撞的感官盛宴。讓學生間相互監督指出展示的學生動作是否正確到位,這種幫教型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直觀地進行查漏補缺改正不足,從而掌握正確的跳繩概念和動作。

另外,還可以在室內課堂開展這種合作學習,教師請學生上臺隨意抽取課堂中拍的照片,對照片中學生的跳繩動作進行評價,并且說出與自己動作的不同之處。與此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講解進行跟進式的說明并點評學生的觀點,師生以這種互動交流的形式分析跳繩動作,讓學生從理論的角度進一步理解并強化概念。
【問題五】
學生間存在個體差異,這導致他們對跳繩技術掌握有快有慢。同時,在跳繩教學中,有些體胖多病、調皮搗蛋的學生,往往不按教師組織的程序進行學練,久而久之學生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優等生越跳越帶勁,而不會的學生則成了課堂的一道另類風景——看客。
解決策略:共振效應,攜手互進
同齡人由于年齡和閱歷相似,相互間更易溝通。同齡學生群體間互相影響、互相認可乃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成效遠超教師和家長的教育合力。因此,教師可以把班級里跳繩動作最優秀、能力最強的學生作為榜樣,讓他們充當小老師去指導、提醒、糾正同學的錯誤動作。同時對優秀學生的幫教行為進行獎勵,看誰在指定時間內能把幫扶對象給教懂、教會,并且落實到能跳到多少數量的指標上,考驗同伴之間的合作配合能力,并且激發他們齊心協力攻克難關的斗志和決心,達到攜手共同進步之目的。
【問題六】
低段年級學生由于手臂小肌肉群和腿部肌肉的發育不完善導致力量不大、運動靈敏性弱、跳繩持久性不夠等問題,這也是影響學生掌握跳繩動作的準確率和美觀度的原因之一。
解決策略:健強體能,塑造體魄
剛開始接觸跳繩的一年級學生,不僅技術動作特別需要提高和改進,而且身體素質也需進一步的加強和塑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用搖繩跑取代枯燥的慢跑,讓學生策馬奔騰快樂隨行,學生不但玩得開心,而且有效增強耐力,提高了學生跳繩的耐久力。為了促進學生手腳小肌肉的協調、靈敏和持久性,筆者和同事一同設計了一套簡單易行的趣味身體素質練習操。如手臂練習有雙人推掌互動、雙手舉書包、俯臥式單手提包等;腿部力量訓練有單腳跳、青蛙跳、跳原點比快、下蹲起比賽、蹦蹦跳游戲等;全身協調性練習有搖繩跑、單人跳、雙人跳,也可以采用定數跳等方法。
【問題七】
針對一年級新生運動神經還未發育成熟,運動肌肉容易出現疲勞以及注意力持續時間不長等生理和心理特點,尤其是針對那些體胖多病容易疲勞的學生,教師可以對跳繩練習的運動負荷進行監督與調控。
解決策略:合理安排,調控負荷
為了合理利用學生有限的精力,提高課堂的練習效率,可以把跳繩練習安排在教學開始階段。而對于那些體形肥胖且運動能力弱的學生,心理上已經烙下望繩興嘆的陰影,且對跳繩處于一種愛理不理的邊緣,如果硬性規定他們多跳、多練,甚至狠練,只會弄巧成拙,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練習中,專門為體形肥胖的學生量身定制計劃,控制運動時間。如同樣是1分鐘計時跳,可以要求他們堅持50秒算為一組,其他學生組間休息1分鐘,他們就休息90秒。這樣他們的跳繩姿勢與動作就不會出現多種“變形記”。在課堂中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快樂地體驗、快樂地成長,他們對跳繩也就不那么抵觸了。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義蓬第二小學 3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