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云
摘要:創建高效課堂,是我們教師共同追求的目標。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如下的嘗試:認真備課、合理創設教學情境;要注重學生的感悟和體會,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加強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合作意識。這樣可以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打造高效的課堂教學,是值得我們每位教師永遠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高效;情境;感受;體會;操作;合作學習
扎實、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指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采取恰當有效的教學方式,運用精準而生動的語言,最大限度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它是一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課堂教學結構,是追求生本和高效的課堂。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吃透”教材,深入了解學生
1、認真鉆研教材,準確使用教材。教材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師向學生系統傳授知識,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吃透”教材,把教材的意圖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設計理念,敢于創新,上課時才能揮灑自如,得心應手;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2、全面了解、分析學生。新版教材雖然能夠設計豐富、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數學,但有時難免不能因生制宜。這就要求教師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前提下,細致入微地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分析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明確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以采取教學策略服務學生。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
二、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
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生動有趣、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情境創設巧妙,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融洽師生感情,引發學生的思考。例如,筆者在教學“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的過程中,創設如下情境:同學們,你們喜歡看《西游記》嗎?老師給你們講一段《西游記》里的故事,聽說王母娘娘要開蟠桃會,孫悟空特別想吃蟠桃,因為聽說吃了蟠桃會長生不老!他偷偷溜進蟠桃園,果然看見桌子上擺著七個盤子,每個盤子里放著一個又大又紅的蟠桃。孫悟空迫不及待跳上桌子,開心地吃起來,不一會兒,盤子里的蟠桃被吃光了……師略有停頓后問:“同學們想一想,盤子里還剩幾個桃?”這時學生還沉浸在故事之中,興趣盎然地回答:“還有0個。”學生經過思考很快列出0×7=0的算式,從而得出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的結論。
三、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量與計量的各種概念,如千米、噸、秒等,都與人們生活、生產密切相關。但這些概念又很抽象,如果學生不理解,很容易鬧笑話,會產生如小明的身高13米、小學生的體重約25克等一系列脫離實際的判斷。怎樣使學生既能理解又能運用呢?筆者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把全班學生帶到跑道上,先介紹跑道一圈是400米,然后提問:“1000米應該怎樣走?”學生紛紛議論:“該走兩圈半。”我們確定好起點和終點后,記住開始的時刻為10:50。勻速走完一千米后,看一下結束的時刻為11:03。此刻筆者向學生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用了多長時間?”學生回答:“13分鐘。”第二個問題是:“走完一千米你有什么感受?”學生略顯疲憊地說:“一千米還是很遠的。”通過讓學生親身體會,不僅使他們感受到一千米有多遠、走一千米大約用多長時間,還復習了“經歷一段時間”這種類型題的算法,真是一舉多得。
四、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小學中低年段的學生,直觀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動手操作是一種多個感官參與的以感知形式為主的認識活動。美國華盛頓洲國立圖書館的墻壁上寫有三句話:“我聽見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見動手操作的重要性。實踐出真知,一遍確有成效的實際操作勝于百遍說教。例如,筆者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通過以下幾步認識角:①觀看美麗的校園圖片“找角”,使學生初步建立角的表象;②觀察身邊的物體“指角”,使學生確立了角是由一個頂點引發的兩條射線組成;③比賽“折角”,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④“做活動的角”使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張開的幅度有關;⑤“畫角確定角的各部分名稱”。通過以上操作,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只要留心,就一定能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
五、培養小組合作學習能力
根據學生能力的大小以及個性差異進行分組,讓每組都有不同層次的學生,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讓他們在合作中學會傾聽,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也能從別人的觀點中得到啟示,從而完善自己的觀點。教師是小組合作的組織者、調控者、又是直接參與者;教師在合作前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和學習任務,給學生們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相互討論的空間。還要在巡視的過程中觀察每個學生的表現,看他們是否全部參與其中,討論的效果如何,并適當給予建議和意見,從而培養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總之,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打造高效的課堂教學,是值得我們每位教師永遠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