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惠敏
摘要:本文以教學現狀為切入點,分析了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并重點闡述符合現階段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該策略主要三方面展開論述:(1)全局技巧與局部技巧的運用;(2)在課文中滲透閱讀教學策略;(3)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本文則可以為當前小學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提供有針對性的措施,同時為進一步研究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提供有效的依據。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英語閱讀;學習策略
在小學階段,英語閱讀教學的主要側重點是初步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以幫助他們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從現狀來看,小學英語側重于單詞、句型及對話的教學,對閱讀教學進行的研究并不多,但閱讀教學與其它環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詞匯、句型教學是重心,閱讀教學也是重心。左煥琪認為:“閱讀是通過視覺感知語言信號后大腦進行處理、加工與理解信息意義的過程。”“讀”是基本的語言活動之一,其包括朗讀和閱讀。英語朗讀是運用重音、節奏、語調等語言手段把語言材料中的思想表達出來。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能較快地把音、形、義聯系起來,從而達到迅速、確切的理解材料,并且由于眼、口、耳、腦并用,因而就會增強理解與記憶。
一、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現狀透視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花主要時間去教單詞及句型,認識之后只要學生通讀幾次課文也就完成了課文的教學。教師常以圖片或實物教單詞,以模擬一定的情景或用身體語言教句子和對話,這的確注重了學生英語的聽說能力的培養。但是不難發現,無論我們教授單詞多么認真,在課堂上教句子和對話如何生動,學生掌握所教內容還是很不扎實,最后往往造成學生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語言因素限制了學生英語能力的形成。
二、閱讀教學與各教學環節的關系
詞匯、句子教學與文章閱讀教學其實有著密切的關系。閱讀教學論認為,閱讀是讀者與文章之間互動的,對文章中的信息進行重新加工和建構的復雜過程。在教學中,詞句的教學是重心,文章閱讀教學也是重心,它們之間是相互關系。
無論是在高中、初中或是小學,閱讀能力培養是英語教學任務的重心,只不過是在每個階段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其要求隨不同層次的學習階段而相應提高。在小學階段,首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學會積累,學會使用工具,學會使用閱讀策略,學會分享等,這些習慣一旦形成,那么學生的自學英語的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三、合理運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策略
1、全局與局部技巧的運用。要快而準閱讀文章,就得要有好的閱讀技巧。所謂的閱讀技巧就是指閱讀策略。有些學生學習很認真,在閱讀文章時的確很仔細,把每個單詞都看過了,卻就是沒弄明白文章的意思,反復閱讀后結果也是一樣,文章不理解,文章的任務沒有完成好。究其原因是文章里頭的生詞阻礙了學生閱讀進度,加上文章段落較為復雜,學生摸不著頭腦。該事實說明學生在閱讀時沒有好的閱讀策略。
2、在課文中滲透閱讀教學策略。以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只側重在課外閱讀上,很少會想過利用閱讀教學模式參與課堂教學。在以前的小學英語教材中,課文較為簡單,篇幅不大,著重點在于語法及句型的教學,而現在新編的小學英語教材以大量輸入的原則進行編寫教材,課文的內容變豐富了,特別是高年段的教材,牽涉到許多的話題,課文篇幅較長,知識點分散。在這種情況下,閱讀教學的作用就可以體現其優勢了。它可以讓學生更快速掌握語言知識點,久而久之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試想,對于長篇幅的課文,我們長期用“分——合”的辦法進行教學,即先把課文當中的詞匯,重點句型解決,再學習全文,學生的學習會比較疲憊,收效不大,有一種被拖著學習的感覺。相反適當采用“整——分——合”的模式,效果的決然不同。首先,教師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的理解,只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初步理解課文大概意思,這是“整”的教學。如:帶問題閱讀。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后,其學習負擔就會減輕了許多,多文中的疑難點才會有心思去研究,此時教師就可以進行“分”的教學,把課文中的重難點進行深入學習。最后再進行“合”的教學,讓學生再學習全文,此時的要求是,能朗讀課文,能解決課后相關練習。
3、培養學生閱讀的良好習慣。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可能每個單詞都懂,遇到生詞是不可避免的。通過查字典,不單可以幫助學生順利理解文章,更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擴展學生詞匯量。對查字典,我會對學生提出特別要求:每當查了一個單詞,都要在單詞旁邊注上查閱日期,并對感興趣的單詞進行畫線或注釋。當學生重遇該單詞時會產生特別的感覺,該感覺可以讓學生體現自學的樂趣。有一位剛畢業的學生給我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是老師你教會了我用工具(英語字典)學習英語,它讓我學到更多的知識,讓我不再感到學習英語是無助的與無味的。”例子證明會使用英語字典學習,效果將會事半功倍。
隨著時代的發展,英語的學習越來越重要,小學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是英語綜合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現。本文通過分析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從而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希望對以后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