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末,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經歷了從幻想到現實、美化到丑化這種極與極的轉變,他們“中國觀”的形成主要來自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水平和國民的精神狀態。
【關鍵詞】清末 ?西方 ?中國觀 ?轉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015-01
西方人中國觀的轉變,可以以清末作為分界點。在此之前,西方的中國觀都是非常積極、肯定的。在18世紀,西方人對中國的好感達到歷史頂峰,不僅是啟蒙思想家們將中華帝國的政治制度奉為典范,西方的經濟學家們也對中國的經濟制度大加稱贊,認為其“最接近理想的社會模式”。啟蒙運動的領袖伏爾泰認為“中國是世界中最公正最仁愛的民族”,“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譽和財產受到法律保護”。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在歐洲思想家大放異彩,西方人更是將中國的“圣人”孔子看成是西方“十八世紀啟明時代的保護神,只有通過他,才能和中國有所聯系”。18世紀的中國,無論是生活器物,還是思想制度,都令西方人折服與敬畏。
歷史的發展規律是當事物發展到頂峰的時候,必然就會走向低谷,西方人的中國觀也是這樣。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西方人開始近距離地接觸中華帝國。當中國還在自詡天朝盛國,閉關鎖國,大興文化專政之時,西方一些國家已經通過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完成了思想上和生產力上的飛躍,中國被遠遠地甩在了后面而不自知。當西方人終于提高了自己的實力,來到夢中都渴望到達的中國時,眼前的一切完全不在他們已有的認知之中。“西方人的中國觀念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中國從天上掉到地上,從文明變成野蠻,從光明變為陰暗”。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制度方面。清末以前,在西方人的中國觀里,中國的統治者是仁愛的,百姓是淳樸善良的,統治者與百姓和諧相處,如同家人一般。但是當西方的外交使團到達中國,他們發現中國政府維持社會秩序主要依靠暴力手段,對人民實行殘酷鎮壓,百姓沒有人權。在西方奉行獨立、自由、平等、天賦人權時,西方人發現中國完全不是這樣——“權力源于皇帝”、“官員至上”、“國家的需要壓倒一切”。清末貪污腐敗、賣官鬻爵的現象十分嚴重,官員用搜刮的財富置地納妾,這些官僚在西方人眼中是一群極端自私的人。此外,中國在外交政策上顯現出來驕傲自大的態度,令西方使團難以接受,三叩九拜之禮在追求“天賦人權”的西方人看來,是對他們人格的侮辱,也是對他們代表的國家的輕視,西方人將中國人稱為“半野蠻人”。
2.經濟方面。西方人來到中國,發現這里并不像游記中描述的遍地是黃金,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的貧困程度,“遠遠超過歐洲最貧乏國民的貧困程度”,“在各大都市,每夜總有若干嬰孩被委棄街頭巷尾,或者像小狗一樣投在水里”。 在對外經濟交往中,中國堅決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嚴格限制商品經濟的發展。俄國使團來華進行商務談判后對在中國的經歷進行了描述:“商隊在北京的整個期間,中國人對俄館實行了嚴密封鎖,俄館墻外四周都載上了荊棘,好像那里是幾座監獄,里面關著犯了重案而帶上腳鐐的囚犯似的,這是在任何別處所見不到的。”
3.國民精神狀態。清末,西方的商人、傳教士、外交人員紛紛涌入中國。在他們眼中,中國的每一個城市都充滿污穢。而中國的老百姓目光呆滯、生活在嚴刑酷法的恐懼之下;他們奸詐,沒有誠信,喜歡占小便宜;功利心強,對待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態度極為冷漠;在得到社會不公正待遇時,默默忍受,苦苦哀求,是那么膽怯、卑微。在之后的很多年,西方人都堅定地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荒謬奇特的民族”,而中國人“剃發、蓄辮、斜眼睛、奇裝異服以及女人的毀形的腳,長期給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畫家以題材”。
參考文獻:
[1]鄒雅艷.13-18世紀西方中國形象演變[D].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2.
[2]轉引自:朱謙之.中國哲學對歐洲的影響[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302.
[3](德)利奇溫著.朱杰勤譯.十八世紀中國與歐洲文化的接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68.
[4]張宏杰.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10.
[5](英)亞當·斯密著.郭大力,王亞南譯.國家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7.65-66.
[6]轉引自:柳岳舞.近世西方視角下的大清王朝[J].東南學術,2006(06).
[7]轉引自:張宏杰.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M].湖南人們出版社,2013.11.
作者簡介:
周美卓(1990.1~),性別:女,籍貫:吉林省白城市,單位:白城市教育學院,職稱:助教,學歷: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