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晶
【摘要】語文作為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的重要科目,對學生語文素養及人文精神的培養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然而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現象,不利于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分析了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缺失原因,并進一步探討了相關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高中語文 ?人文精神 ?缺失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061-01
人文精神培養是高中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學習部分,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新課標背景下,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對現代語文教育觀的實踐和運用。在現代教育理念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能力是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目標,但是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導致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基于此,應積極探討相應的改進策略積極應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缺失現象。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首先,我國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深刻影響著高中語文教學,傳統語文教學比較注重“重實用輕人文”,導致語文教學考核評價機制過于護士語文的人文素養,偏向于理數化等科目。隨著教育的改革和理念的更新,這種教學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人文精神的培養與文化知識不同,它不僅要調動學生的情感,還要發散學生的思維,這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做到的,因此影響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其次,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老師的主角地位相應的被淡化。就語文教學工作者而言,我國高中語文課堂上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語文教師工作者自身對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不夠重視,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仍然比較單一,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都不能發揮出來,阻礙了學生語文思維的發散,最終導致其語文素養與學習思維僵化,因此在人文精神的熏陶與培養中難免出現手足無措的情況。長期以往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逐漸出現問題,導致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人們精神缺失,從而降低了語文教學效率。
二、高中語文人文精神培養的應對策略
(一)注重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氛圍構建
傳統語文教學中過于注重對學生語文教學成績的評價,反而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加強自身人文精神的培養,只有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更加有效向學生傳達人文理念,對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不斷對教學材料進行鉆研,通過主動挖掘語文素材與語文課本進行聯系和結合,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也可以對語文課本的教學內容進行引申和擴展,有意識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人文思想進行吸收,強化學生的人文精神建立。
(二)加強課堂互動交流
傳統的教育課堂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語文教學工作者自身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人文學習主動性,學生在長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語文認知能力,但是仍然需要老師的指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散發學生的思維,在引導學生主動挖掘人文內涵的基礎上,通過互動,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形象的表象記憶引導下,對教學中的人文素材進行拓展和延伸,優化學生的思維。
比如,在學習課文《荷塘月色》的過程中,老師要加強對學生景物描寫的深入感受,通過多樣的方法和手段,讓學生感受夜晚下的荷塘美景,感受文章中描寫美景的優美句子,讓學生學習朱自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景物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都描寫了哪些景物等等,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使學生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中深刻體會作者在月色下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的語文人們素養,通過自我的主動思考和體會,進一步豐富語文課堂的人文精神培養。
(三)著眼于學生人文素養的長遠發展
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體現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需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積累。新課標背景下,老師不再是一言堂的課堂主角,而是一個真正的引導者,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并立足于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傳統文化之上,將學生的潛能充分地挖掘出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增加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不僅是提高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要求,還是現代語文素養教育的重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不斷挖掘人文知識,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不斷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黃志國.論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D].遼寧師范大學,2012.11-47
[2]李遠紅.論高中語文教師人文精神的培養[D].廣西師范大學,2014.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