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際勇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區域經驗;辦學理念
2016年,初冬,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市勝利路羊毛湖巷,一個鬧中取靜的青青校園佇立于博格達峰腳下——烏魯木齊市第三十六中學。
烏魯木齊市第三十六中學建校于1983年。2004年5月,學校緊跟自治區雙語發展戰略布局,正式組建為民漢合校,這所學校也由此成為烏魯木齊市屬的唯一一所寄宿走讀制哈漢完全中學。現有在職教職工174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55人,在校學生1384名,其中漢語系學生有近90%是流動人口子女,民語系學生有近60%為農牧民子女。
合校后,學校倡導“合校先合心,育人先育心”的辦學理念,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學校教師積極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并總結實踐經驗。
2004年,民漢合校以來,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培育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弘揚正能量的第一課堂。學校以心理健康教育為特色,倡導以“生活化”課程為主和“發展性”心理輔導為輔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具有民漢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為學校發展注入活力。尤其是2010年來,學校以學科課程、校園文體活動、班主任工作、班團隊活動等為載體,開展了團體輔導、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家訪大走訪、詩歌朗誦、民族團結文藝匯演、校園心理劇展演、心靈書簽展評、學生教師書法、師生剪紙、美術作品展、哈薩克文化解讀、經典文化誦讀等系列活動,構建全員化的育人氛圍,拓展了活動化的心育內容,梳理了體系化的健心模式,師生的心理品質得到穩步提升,并初步形成了以活動為載體,以文化為本源,以積極心理為導向,以專題課程為核心,以輔導中心為陣地,以家長社會為資源,傳承經典文化,融合民族元素,建設和諧校園,奠基幸福生活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一、花兒朵朵,感悟生命之歡愉
在多年的辦學過程中,學校細心的管理者和民漢教師們發現,除了要給學生們傳授知識,還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心理困擾并注重對心理素質的培養。2010年,學校以新建教學樓為契機,規劃建設了面積為121平方米的心理健康輔導中心,2014年又進一步裝修擴大至220平方米,擁有個體輔導室、影音放松室、團體輔導室、藝術表達室、心理閱覽室、心理測評室等功能區。目前硬件水平位居全市前列。學校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著力建設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學校的兩名心理健康專職教師均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此外,積極選送班主任及德育處工作人員參加心理健康輔導員培訓;委派優秀班主任參加班主任骨干培訓;支持民漢教師參加心理咨詢師培訓;安排專兼職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培訓;用教師心理成長工作坊的校本培訓強化團體輔導能力;用團體沙盤活動提升助人技巧。目前,學校已經形成了以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
為提升教師的心理彈性,不斷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學校成立了“教師心理成長工作坊”。主要采用團體輔導、沙盤活動、自主研修等形式,在教師壓力管理、學生學習輔導、教師專業化成長等領域積極開展活動,為教師提供調節情緒、釋放壓力的空間,促進民漢教師之間的人際互動,將團體輔導應用于班級建設和學科滲透中。每期外聘專家開展近30小時共六次專業輔導及培訓,期間邀請了北師大張日昇教授、華東師大嚴文華教授、留美博士海藍專家來該校親臨指導,與師生進行互動。教師們在歡笑中體驗合作,在愉悅中分享贊美,放松身心,收獲成長,并且將活動的形式帶到課堂上去模仿,在教學管理中取得了實效。
通過參培活動、展示教學,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熱情大幅度提高,自費購買心理書籍,相互交流讀書心得,積極將所獲應用于教育教學,彼此切磋班級活動經驗,有些班主任驕傲地對心理教師說:“這些學習和思考會成為我教學管理的一件兵器!這些體驗和實踐會成為我專業化發展的力量源泉!”有的學生驕傲地對心理教師說:“我們的班會課是我們最愛上的團體輔導課!我們的班主任上英語課很牛,上心理課很美!”教師在活動后的感言中寫下“好雨融物細無聲,團輔沁心益成長”,“體悟讓我們牢記終身,驗證讓我們發現規律,學知讓我們擴展視野,習技讓我們增強能力。謝謝學校提供的學習平臺!謝謝積極參與的各位老師!”
經過培訓后,參訓教師反映自己的心態更陽光了,與學生交流也更容易。張老師說:“孩子在變,我們也在學習中變化,與學生溝通的技巧方式需要不斷學習。”培訓結束后,張老師班的學生說張老師變了,變得更理解和貼近他們了;以前學生們覺得張老師很嚴肅,甚至個別學生很怕接近張老師,現在張老師就像大哥哥,大家總喜歡和他聊聊,個別學生放學后等著和張老師一起回家,這樣可以聊更長的時間。
在開足開齊心理健康教育課(初中每周一節,高中間周一節)的同時,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組織了心育節、團體沙盤活動、校園心理劇、幸福日活動、考前心理輔導、團體輔導等活動,師生收效頗豐。
學校第二屆校園心理劇活動在劇本選材上進行創新,針對學生中存在的時間管理和異性交往的問題,讓時間快進,穿越人生,旁觀自我。有一名演員是一名少數民族學生,在一次次排演中,他認真練習,苦練發音。在我們不斷地鼓勵和肯定中,逐漸變得自信、開朗起來,他的家長也積極參與活動,籌備道具,觀看孩子的演出。
在全市、全自治區的展演中,孩子們認真參演,用自己的努力贏得了全市第一名的榮譽。在演出結束后的路上,他高興地告訴老師:“你沒發現我的變化嗎?我變了!”在學校的匯演中,此劇大受歡迎,劇中的對白一時風靡全校:
生命就像是一場旅行,我們重視的不是終點,而是過程。勇敢去面對我們生命中的所有,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既然發生在我們身上,就值得去經歷。如果逃避矛盾和沖突,那么你就丟掉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東西。我們在參與中,讓身心獲得療愈和成長;在體驗中,讓生命獲得歡愉和感動。
二、團結之花,展和諧之大美
民漢合校之后,學校把各班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民族文化交流、經典文化傳承融合在一起,以生活為源,生命為本,有針對性地安排班級開展以“珍愛生命”“異性交往”“自我評價”等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同時對他們進行一些道德品質教育。學生們在日常的交往過程中不僅增進了交流,還加深了不同民族同學間的友誼。班主任在主題班會活動中,整合團體輔導資源,師生共同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在交流中反思、成長,將班級活動建設特色化,將民漢交流活動化,探索出適合民漢學校的班級管理新途徑。
心理健康輔導中心針對學生在人際交往上存在的困惑,組織了團體輔導,由班主任推薦或學生報名參與。學校主題班會的召開采用團體輔導的方式,取得了實效。活動結束后,學生小于用繪本《大森林》的形式記錄了這次團體輔導活動,她在繪本中寫到:“班級和學校就是一個大森林,不同的物種共生共長,和諧共處。”“接納不同,你才會變得更加豐富!”和小于同班的同學小魏說:“小于變了,變得愛笑了,愛和同學交流了!我和她小學就是同學,她參與活動后的變化太大了!”小于的老師和家長也覺察了她的改變,對學校開展主題班會和團體輔導贊不絕口。
三、人文關懷,厚德載物傳古今
學校一直將促進民漢師生共同發展,構建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氛圍,作為學校不懈的追求。厚德載物貴在傳承,學校利用“家長學校”“家長一封信”“家長賀卡”等多種途徑和形式,提高廣大家長的個人素質和教子育子水平,優化學生的成長氛圍,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構建全員參與、家校互動、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氛圍。
心理健康教育雖然開展了十年,但對家長來說還是新生事物,許多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誤解,覺得維護心理健康是醫院的事,學校沒必要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更沒必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為改變這一現狀,彭老師在家訪時多次向家長解說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義,但一些家長認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耽誤孩子的學習時間。彭老師覺得家長誤解的根本原因在于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了解,于是送給家長幾本家庭教育的書籍。一周后的再次家訪,沒等彭老師開口,家長就表示歉意,說孩子心理健康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以前光顧著孩子的吃、喝和身體健康,現在要及關注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小娜同學的母親在自治區科技館工作,當得知學校在搞“再生的我”心理健康活動時,向該校捐贈了五套再生紙的小設備,她說:“人生開始白紙一張,歷經風雨就像在白紙上涂抹,誰都會犯錯誤,關鍵是改正錯誤,再生紙就是把一張紙打成紙漿再次生成一張白紙”。有了這五套小設備,學校“再生的我”活動效果遠超預期,在全市匯報交流。家長思想轉變了,對學校的支持和配合力度也越來越大。學校沙盤室建立起來后,由于經費有限,沙具數量比較少,學生開展活動后發現了這一情況,回家與家長交流,一周內孩子們在家長的支持下把自己心愛的小玩具送到學校,共500余件,有力地支持了心理輔導活動的開展。
學校領導主動捐資助教,一對一幫扶貧困學生;學校對貧困學生開辟綠色通道,減免學費;學校領導班子在節日里給學生送去禮物,送上節日的祝福。身教重于言傳,該校教師捐資助教、扶貧幫困蔚然成風。在三十六中你常常會聽到:
深夜發病的學生被老師帶到醫院就診,墊付醫療費;
剛來的新生被老師邀請到家中,品嘗民族美食;
學生生活困難,教師積極資助;
學生學習困難,教師主動指導。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愛心使師生的思想境界升華,愛心使學校充滿溫馨的人文關懷。
四、第二課堂,讓心靈寧靜安頓
通過書法養心育心是行為療法的一種,可以調節人的精神活動,還可以在書寫過程中調整情緒,陶冶情操。香港心理學家高尚仁教授認為,書法能增強記憶力,使整個身心趨于平靜。汶川地震后,中國科學院心理危機干預中心的祝卓宏教授在綿竹等地區實施書法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9月初,三十六中因校舍翻建,初中部學生和教師被臨時安置在七十四小(賽馬場附近)和六十五中(大灣附近)過渡。面對環境的變化,學校將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向特色化發展的方向推進,開展了自治區級“書法治療在心理危機干預中的應用研究”的課題研究,探索團體輔導、書法治療在校園心理危機干預中的應用,嘗試探究具有民漢特色的心理危機干預模式。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該校逐漸調整了字體、符號、墨色、字號及書寫時間,將書寫材料從中文漢字延伸到哈文、維文字符等新疆其他民族的文字符號,將書寫內容從單一的漢字拓展到春聯、福字,將受眾從學生延伸到教師,將書法治療與身心靈全人健康模式團體輔導有機整合,制定出適合各民族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危機干預方案。2010年該校將書法治療從治療階段發展到陪伴階段,自主開發了《書法養心,書法育心》校本教材,探索出具有民漢特色的心理健康維護模式,使書法更有生命力地陪伴學生的成長。
兩年多的書法練習和團體輔導活動,使得學生的心理創傷得到撫慰,安全感和信任感穩步提高,個人心理彈性逐步提升。學生和教師認真地對待書法練習,學生從剛開始不會拿毛筆,手在書寫時發抖,到今天已經可以熟練的進行臨帖,運用毛筆,學生、教師、家長反饋效果良好。一個同學欣喜地告訴我們他的感受:“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個家長高興地對老師說:“別的孩子用課外時間花費高額經費學習書法,我的孩子在學校輕松愉快地學習書法,既減輕了家長的經濟負擔,又讓孩子在學校就培養了愛好和特長!”一個練習書法的老師得意地對同事說:“我的學生通過書法練習平靜了心態,我通過書法練習陶冶了情操!”
五、民漢共進,心育成效彰顯
通過多年的努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長足進步。在2014年11月的市級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評估中,督導組專家們高度評價了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稱“學校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結合校情實際,兼顧民族特點,工作的切入點選擇得當,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校構建了良好的人際心理環境,不同民族師生和睦相處,感情融洽,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現出鮮明的特色”。
伴隨著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推進,學校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學校先后獲得“全國心理健康特色學校”“自治區級文明單位”“自治區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學校”“自治區級模范教工之家”“烏魯木齊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學校”“烏魯木齊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市級群眾滿意好班子”“市級德育示范校”“市教育系統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榮獲烏魯木齊市第一屆心理劇比賽二等獎、第二屆心理劇比賽一等獎、自治區健康劇比賽一等獎、市健康劇一等獎,陸續推出兩節自治區級、八節市級心理健康教育展示課,60節心理健康教育校級公開課;發表心理論文42篇,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獲獎77人次;公開出版書籍《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設計》;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李薇先后獲自治區優秀教師、自治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個人、烏魯木齊市初中心理健康學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美麗的校園永遠年輕,多姿多彩,有聲有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將繼續傳承愛和溫暖,實現“快樂 和諧 優美 特色 民漢合校”辦學目標,美麗的烏魯木齊市第三十六中學,博格達峰為你見證。
(作者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第三十六中學,烏魯木齊,830001)
編輯/張 帆 終校/王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