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梅
摘要:教育過程是教師和學生教學相長的過程,培育人才是每一位教師的基本職業要求,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需要教師在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與養成教育相互滲透,讓學生不但學會文化知識,還要學會審美、學會做人、學會傳承和汲取,這樣才能夠與現代教育新的人才觀相適應,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語文教學;養成教育;優勢;方式
一、語文教學中應滲透習慣養成教育
習慣塑造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尤其是好習慣會讓學生受益終生。習慣養成教育應是學校教育中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習慣養成教育應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就語文學科而言,其兼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身,更應注重在教學之中通過多種有效的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1、會說話。說話即口語表達,一口流利的口語表達是現代人成功的必備素質。語文課堂應教會學生說話,讓學生將來能夠更好地運用語文與人交際。何謂會說話?是指說話者能夠分清對象與場合(即時間、地點)進行得體、自然地口語表達。會說話的人不僅使聽話者賞心悅耳,更會使其有如沐春風之感;不會說話的人則會使聽者心生厭惡,有時甚至會避而遠之。
在課堂上或生活中總會出現一些不搭調、不和諧的聲音,如:嚴肅的課堂上“英雄的犧牲”被學生說成“死了”、“掛了”。身為人師,應該教會學生學會在不同的場合選擇得體的話語與人交談。
2、會聽話。在人際交往中,說與聽是同時出現的。作為說話者,要說得得體;作為聽話者,要聽得明白。聽話者要學會傾聽、聆聽,善于用耳朵捕捉說話者的關鍵信息,倘若如此,就可以使談話愉快地進行。如果不會聽話的話,將會阻礙交流的順利進行。
語文課堂教學本身就是師生、生生、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如果聽話者不認真聽的話,課堂教學就會出現短路。為了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為了學生更好地與人交流,應教會他們學會聽話。
3、會書寫。俗話說“字是門樓書是屋”、“字如其人”,這說明能寫一手漂亮的字體現了一個人的自身素質,一個人書寫的好壞關系到其自身的形象問題。現代社會在發展,科學技術在進步,E-mail取代了書信,鍵盤取代了紙筆,出現了“拇指一族”。人們漸漸習慣了鍵盤機械的打字,慢慢淡化了最原始的書寫。這些都在不知不覺地影響到當今的中學生。看到學生潦草、歪扭的字跡,甚為堪憂。因此,教會學生進行規范、工整的書寫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必須從小抓起,從娃娃抓起,從語文課抓起。
4、會讀書。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好讀書、讀好書,可以提升素養,拓寬視野,陶冶情操。快餐時代,人們的精神食糧正在逐漸減少,真正讀書的人也微乎其微。現代中學生追求非主流,喜歡時尚,傳統的東西被拋在腦后,如何讓中學生熱愛讀書也是當務之急。讀書的過程其實是一個與作家、作品對話的過程,這個過程讓心靈得以洗禮,讓思想產生撞擊。腹有詩書自氣華,與名家為伍,與名著為伍,一旦養成習慣,受益終生。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其旨就在推動更多的人閱讀和寫作。
二、語文教學中應滲透德性養成教育
中華民族的悠久文明見載于史籍,傳承于教育,而具體的繼承與延續,則是教育。語文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對人的思想教育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
1、德育與智育相容:形象孕育思想。各個學科的知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點,思想性成了學科知識的內在屬性,它們互相融合,互相滲透,脫離了教材,談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說教;反之,沒有德育的教學,智育也是蒼白的。對于具有豐富而生動德育材料的語文學科而言,德育滲透與智育的開發相結合是必要的。語文教師可以通過介紹寫作背景,指導朗誦,引導學生賞析,歸納總結等方式,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一定寫作技巧的同時,能讓學生在具體的形象中獲得思想品德教育,深刻地體會學科知識的思想性與人文性,從而保證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2、感性與理性碰撞,真情感悟人性 。情感是知識轉化為行動的催化劑。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動情,才能在求知、練能、開智中育德。寓抽象道理于直觀形象之中,易于產生情感效應。寓抽象道理于親身實踐之中,易誘發情感體驗。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僅靠“外部條件”的“暗示”與“陶冶”還不夠,還要依靠人的“內部條件”的“感悟”與“體驗”起作用。感悟是個體憑借語言及其語境的直感,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心理過程。感悟的心理歷程是“循文、明象、體情、悟道”,即感知語言文字,再現事物表象,進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寫作意圖和方法。讓學生潛心讀書,自己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進而對人性有個質的飛躍與提高。
3、課內與課外的結合,雙向互動熏陶。課內教材中德育的內容,不可能會像思想品德學科知識那樣處處明顯,它往往是內在的、深層的,滲透在學科知識的深入,與學科知識融而為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進行的德育,不能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內容上,而應當是深入挖掘教材內在的德育因素。語文學科的德育,材料雖然豐富,同樣需要我們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滲透的成效。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賞析文中字、詞、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變換、文中修辭、標點符號的運用,使學生能認識到祖國語言無可比擬的表現力,體會到祖國語言質美意深,洗煉如金的妙處,能感受到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姿,包羅干象。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始終堅信:“把一個信念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行動:把一個行動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習慣;把一個習慣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性格;把一個性格播種下去,收獲到的是一個命運”。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生活態度,健全的人格,是一點一滴進行培養的,是通過不斷的熏陶,正面教育而形成的,因此教師,要付出耐心,恒心,愛心去教育孩子,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孫云曉,卜衛主編.培養獨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l997.
[2] 孫云曉主編.杰出青年的童年與教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l997.
[3] 鐘啟泉,黃志成編著.西方德育原理。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 孫云曉,鄒泓主編.好習慣好人生-怎樣培養小學生的好習慣.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