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佳
摘要:中華傳統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學生學習和繼承這些文化遺產,對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對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水平,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古詩詞;課堂教學;激發興趣;教學效果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的歷史淵源流長,名篇佳作浩如煙海。中國的古典詩詞,內涵深刻,意存高遠,包含許多哲理。以唐詩宋詞為主體的古詩詞作為語文教學最豐厚的載體,應該成為學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綠洲,成為孩子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風景,成為學生心靈世界中的一股甘泉。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重視古詩詞教學,并力求探索出教學古詩詞的新思路。古語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于學習而言,興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興趣,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探求思索,促進學習成功。“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手段單調、呆板、枯躁,難以誘發學生的興趣。那么作為語文老師,該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詞教學,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呢?
一、誦讀激趣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學生要能背誦一定數量的古詩詞,具有初步鑒賞古詩詞的能力。因此,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誦讀顯得尤其重要。誦讀是感受詩的意境的最直接的方法。通過教師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示范,挑起學生的朗讀愿望,然后通過領讀、分組讀、交叉讀、加背景音樂等形式,這樣就會很容易把學生帶到詩詞的意境中,感悟詩詞的韻味。如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先讓學生朗讀成誦,學生很快就會悟到詞中的幾種意象,經過老師略加點撥,就會明白眾多意象構成行旅之人孤獨寂寞凄涼的意境,從而理解詞的思想內容。李煜的《相見歡》是表現作者由皇帝淪落為階下囚的痛苦和對故國的離愁,誦讀時教師指引學生注重其音節、節奏的變化:“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通過直接感受句法、音節的錯落,緩慢而深沉地朗讀,學生不自覺地進入作品所創造的藝術境界中,體味到一個亡國之君的孤獨形象,從而準確理解詩歌所抒發的感情。
二、背景激趣
古詩文的創作年代、背景離現代都很久遠,學生大多了解不深。為了消除時代隔閡,有必要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以前都是老師直接給學生講。其實這樣做學生印象不深,仍然沒能走進作者和當時的社會生活,應當發動學生利用多種渠道,自己動手去收集、整理。如講王維的《山居秋暝》時,教師可以介紹有關王維的一個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樂圖”,在誰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況下,王維看了看畫,僅僅憑畫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勢,便斷定彈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說出是此曲中講王維的《山居秋暝》時,教師可以介紹有關王維的一個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樂圖”,在誰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況下,王維看了看畫,僅僅憑畫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勢,便斷定彈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說出是此曲中第三疊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馬上召來樂工奏之,結果奏到第三疊的第一拍的時候,那樂工的姿勢和畫中人物的姿勢果然無一差錯。由此可見王維對音樂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讓我們驚嘆。教師課前如此一講,自然激發起學生學習《山居秋暝》的熱情。講到崔顥的《黃鶴樓》一詩時,作者可講李白登黃鶴樓見此詩而罷手的故事,一日,狂傲的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的《黃鶴樓》一詩,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感慨,為之斂手。從不低人一頭的李白敗在了崔顥的手下。此外,講到陸游時,教師可以介紹陸游和唐琬的凄婉愛情故事;講到陶淵明,教師還可以介紹“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講到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教師可以介紹“烏臺詩案”。
三、多媒體激趣
多媒體技術一進入課堂,便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它具有突破時空,增加范圍,擴大容量的特點,增加了教材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并借助形、色、聲、情的神奇配合,不僅為教師提供直觀、形象、高效率的教學手段,也同樣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智力培養、素質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徑。在古詩文學習中巧妙地運用現代教學技術,設置相應的情境,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種感覺器官以豐富他們對古典詩歌形象的感受,從而準確把握好詩歌的意境,深受學生歡迎,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在教《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配合著王菲的歌聲,屏幕上出現一輪金黃的滿月,月色如水清冷的照著人間,此時讓學生想像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陶醉其中的情景,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刺激學生的感官,這樣不僅使學生體會到《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聲韻美,而且感知到詞的意境美。從而也就讓學生有了更深刻的體驗。
四、運用實踐激趣
古詩詞是祖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我們不但要教會學生學習如何誦讀,如何理解,如何鑒賞,更要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古詩詞。比如當我們帶領學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巔,可以問學生:“此時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詩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學生一定能答出:“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當有學生考試失意時,可以問其他同學,我們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詩來勸慰他?大家齊答:“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古人寫詩非常重視意境的創造。意境的創造要經過艱苦的過程,具有深遠、含蓄的特點。同時因詩詞是一種高度凝練的文學樣式,它往往以極簡潔而形象的語言創造出完美的意境,表達出豐富的思想內容和主觀情感,因此學生在對其進行把握時難免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準確地對詩歌的意境進行理解和把握,在詩歌教學與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對詩歌的意境進行藝術的再創造,讓學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用散文化的語言表達出來。
總之,古詩詞是中化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極其豐富。我們炎黃子孫,應當繼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撐起精神的大廈。通過對古詩詞的教學欣賞,學生更能體會中國古代詩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之情,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從而促進人格的完善。
參考文獻
[1] 蔡明慧.淺談古詩文閱讀教學的激趣法[J].新作文.2009(14).
[2] 劉翠霞.淺談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提高[J].考試.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