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



摘要:以高中化學課程理念為理論基礎,結合文藝作品中出現的化學素材,將其多層次、多角度、多樣化地融入高中化學教學。探索文藝作品中化學素材的應用策略,補充課堂教學、開拓學生思維、開發校本課程,既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能,又訓練科學方法和思維,還培養科學精神和品德,全面提升學生的化學素養。
關鍵詞:課程理念;化學課堂教學;文藝作品;化學素材;校本課程;生活即教育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12-0024-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09
高中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層出不窮的文藝作品對高中生的影響與日俱增。如果化學老師能夠將文藝作品中的化學素材融入到日常的化學教學,勢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一、文藝作品中化學素材應用的理論基礎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的核心部分之一就是“生活教育”。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1]具體來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文藝作品中的化學素材,來源于鮮活的生活,貼近學生的實際,便于學生理解,激發學生興趣,是高中化學教學的天然養料。同時,將文藝作品中的化學素材應用于高中化學教學,也符合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要求(見表1)。
二、文藝作品中化學素材應用的指導思想
聯系實際、關注社會。影視劇等文藝作品來源于生活,其中出現與化學知識相關的情節,有些是生產生活的真實呈現,有些經過了藝術的加工,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均應該遵循化學原理與規律。讓學生在化學學習中了解、分析文藝作品中出現的化學素材,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化學來源于社會,并服務于社會的特點,了解化學學科對社會進步的巨大意義。
崇尚科學、破除愚昧。雖然科技在不斷發展,但某些“偽科學”和“反科學”的言論仍然在廣泛傳播,組織學生運用化學原理、設計化學實驗,對文藝節目中的“化學知識”予以驗證,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 增強他們分析與判斷的能力。
寓教于樂、提升興趣。文藝作品中對化學知識的應用,往往有別于日常的化學教學,呈現出趣味性、多樣性,在教學中引入文藝作品里的化學素材,可以提升學生的關注度,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從多角度去理解化學原理,用化學的視角解決生活的問題。
三、文藝作品中化學素材應用的實施策略
1. 充實課堂教學,增強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化學知識對文藝作品中的化學素材予以說明、解釋、糾錯,往往會使學生對化學知識加深記憶,起到調節課堂氣氛的作用。
例如,在《化學1》的第一章“化學實驗基本方法”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網絡流傳的“化學四煞”(4位在文藝作品中采用錯誤化學操作的著名演員),不僅幫助學生回憶了滴管和試管的使用規范、熄滅酒精燈和聞氣味操作的注意事項,還以佟大為的操作為例,分析了冷凝管的結構和正確的使用方法,學生在歡笑聲中輕松地掌握了相關知識。
例如在選修教材《化學與生活》第三章第三節“陶瓷”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先引入了凡爾納小說《神秘島》的內容,讓學生分析,5個流落到荒島上的人,是怎么通過荒島上的石灰石、沙子制造出陶器,從而掌握制造陶器的原料和原理。再引入周杰倫歌曲《青花瓷》的歌詞,讓學生劃出歌詞中描寫瓷器制作的步驟,包括:素胚勾勒、瓶身描繪、釉色渲染、窯燒,學生隨著音樂的旋律,自然而然也就掌握了瓷器的制作方法。
2. 開拓學生思維,深化知識要點
在文藝作品中,有一些情節或內容是教材內容的深化,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隱藏價值,創設真實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電影《大偵探福爾摩斯》中就出現了與硫酸性質相關的情節,筆者在《化學1》第四章“硫酸”部分的教學中,就引入了這個例子(見表2)。
小小的一段電影情節,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硫酸與銅反應的化學事實,更讓學生學會分析化學反應發生的條件,觀察化學反應中產生的現象,從而獲得化學知識。在學生的化學學習過程中,這種利用化學原理去分析陌生情境的能力,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有助于他們快速、準確地掌握化學反應本質。
3. 開發校本課程,提升科學素養
由于化學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文藝作品中很多有價值、有趣味的化學素材,都不能夠一一呈現,這無疑是一種遺憾。所以,筆者組織了一些對化學感興趣,而且學有余力的同學,開設了“文藝作品中的化學知識”這門校本課程(見表3),作為對化學課堂教學的深化和補充。
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筆者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既有老師的當堂講授,也有同學之間的小組討論、頭腦風暴,更有針對文藝作品中有疑問的情節,師生共同設計實驗,予以探究或驗證。在課程的評價方面,筆者也突破了傳統的考試形式,采用了開放式、多角度的評價體系。讓學生選取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化學素材,采用合適的表達形式,比如PPT、演講、微課、科普小論文等,面向全興趣小組予以展示。
通過校本課程的開展,學生對化學原理的認識深刻了,對化學知識的運用熟練了,對化學現象的分析能力增強了,對學習化學的熱情提高了。更重要的是,他們掌握了利用化學知識,利用理性思維,客觀分析問題的方法,掌握了不盲從、不偏信,不唯上、只唯實的科學態度。
我們生活中豐富的文藝作品,蘊藏著無盡的化學素材,只要教師科學運用教學策略,就一定能起到既傳授化學知識和技能,又訓練科學方法和思維,還培養科學精神和品德的教育作用,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 江蘇陶行知研究會.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