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仁偉
摘要:小數教師是新課程標準貫徹實施的組織者、踐行者,是活躍在基礎教育改革一線的中堅力量。在探索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新一輪課程標準改革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最大的變化莫過于,以“解決問題”板塊徹底代替了老教材中的“應用題”,解決問題日益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國新頒布的《數學課程標準》就把解決問題列為義務教育階段的總體目標之一。由此可見,問題解決教學對于我們教師非常重要。近年來,學術界對新課改中教師的適應能力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本文以“問題解決”教學為基礎,以教師的適應性為視角,以提高教師的適應性,優化“問題解決”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解決問題;適應性
一、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師適應性
1、把握講解、適時“放手”,切實提升適應性。其一,面對小學數學問題,大多數小學生受理解力制約,大多無法自主分析,以教師為主導的講解顯得尤為重要,講解方式、技巧的把握,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其二,解決問題教學正如幼兒學走路,需要學生自身不斷摸索,在這一階段,教師應適時放手,幫助學生挖掘其內在潛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
2、側重學生的生活經驗感受,切實提升適應性。解決問題板塊教學是基于簡單運算知識基礎之上的,傳統教學中,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在新型教學模式下,提倡將簡單運算與生活經驗感悟相結合,以現實生活中的事物為載體,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數量關系的初步積累。
3、注意控制難度和教學節奏,切實提升適應性。小學生心智發育尚不健全,在解決問題板塊學習中面臨諸多困難,這就要求教師應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制定循序漸進的教學計劃,采取分層教學,對于學困生,應適當降低學習要求,并放慢教學進度。
4、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切實提升適應性。“問題意識”指的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十分強烈,但要將之轉化為學習的內在動力,關鍵在于培養問題意識。以此為教學的重要目標,并將它滲透進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重點突出其審題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通過提問、課堂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養成求學好問的學習習慣。
二、加強“解決問題”板塊教學適應性的具體舉措
根據上述分析,結合“解決問題”教學步驟,建議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環節可遵循以下模式:
1、創設情境,收集問題信息。新教材借助于現如今豐富的社會生活實踐問題,創造一個個易于學生理解的生活情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合理利用資源,在正確的時間,以一種新穎的方式給學生展示問題的模式,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看問題。把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形成“始終都有數學,處處都有數學”的思想。當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娛樂融為一體時,學生對學習就會越感興趣。
2、篩選信息,提出問題。完成信息的收集之后,接下來是選擇有用信息。一般解決問題的數據非常明顯,而且很少出現不相關的數學信息,所以,在這一環節,教師不應過多讀題講解,而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在有學生起立發言時,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傾聽的習慣,積極思考,對照自己的想法,尋找出最具價值的信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學貴有疑”,提出問題是數學創新的基礎。在學習過程中有“疑”才有“問”,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對適用于本課教學目標的問題,將其以板書形式展示于黑板上,然后選擇較為典型的問題展開討論交流。這一舉動能讓學生感受到這是我們自己提出的問題,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增強學生的自信。
3、數量分析,尋找解題思路。在這一環節中,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交流想法,小組中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盡量合理搭配,以優帶差,優差互補,讓不同層次學生的反饋信息在多層次、多角度上展開。力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特別是面向后進生。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已知經驗,采用獨立思考、畫圖輔助、動手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為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創造機會。鼓勵學生主動上臺展示自己的解題過程和結果,說清楚、說完整自己的解題思路,同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口語表達能力,使其他學生清楚地了解不同方法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不同效果,通過對比分析,尋找最優的解題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突破困難,獲得學習上成就感,通過自評、互評,增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4、綜合應用,跨越學科。新課標明確提出各學科之間要相互滲透,不能局限住學生的思維。通過整合,許多數學知識在其他學科中得到廣泛應用,我們學習數學知識主要還是應用于其他學科,而其他學科知識也為學習數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學生在這種相輔相成的學習活動中得到應用能力的培養。例如:學了有關平行線和垂線的有關知識后,學生能運用到體育課上來測量跳高、跳遠;學了圓的周長有關知識后,學生能夠計算學校田徑場跑道的長度;學習了合理安排時間,學生在家在學校能合理地利用好自己的課余時間……這樣,學生的應用意識得到培養,應用能力得到鍛煉。通過“解決問題”的綜合應用,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使之明白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學好數學就可以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三、結語
“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通過“解決問題”板塊教學,旨在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增強其聯系生活實際、提升數學綜合應用能力。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和引導者,其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素質能力的提升,其在課改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適應性值得關注,只有不斷優化“解決問題”教學策略,構建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的教學結構,才能提升教師的適應性,也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進一步促進基礎教育發展。最終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和“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鄧梅,柳俊,彭鄂湘,胡興民.對現行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相關認識[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1,12:27-30.
[2] 徐文彬.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的理解、設計與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9,01:52-55.
[3] 劉忠陽.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探索[J].教育觀察(上旬刊),2013,09: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