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要:在小學教育中,語文課堂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能力的主要陣地,在語文的課文導讀和教育中,開展法制教育,通過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結合,從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形成正確、良好的法律意識,對學生的健康成長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法制;意識;教育;小學語文
根據教育部頒布施行的《小學素質教育實施方案》,在教育內容中,明確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標是“開展公民意識教育,增強法制觀念,增強學生的自覺學法、守法、護法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忠于職守、熱愛勞動的品質”。在小學教育中,語文課堂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能力的主要陣地,在語文的課文導讀和教育中,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學生的精神品質,而在其中,開展法制教育,引導學生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形成正確、良好的法律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一、小學語文教學與法制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在小學語文的教學特點主要表現為以文章、故事中蘊含的道理,來達到對處于價值觀形成期的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法制意識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利用小學語文教學的載體,在課堂上滲透法制教育對于學生的成長和思想培養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1]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與法制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從當前小學素質教育的目標來看,開展意識教育,增強法制觀念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內容。而隨著當前我國法治進程的不斷推進和深化,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的法制意識正逐漸加強,學法、懂法、知法、用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生在小學階段正處于知識學習的啟蒙時期,同時也是意識、思想和習慣的養成期,加強法律常識的學習,培養學生法制意識,是小學階段中的一項重要教學任務。[2]小學語文教學以故事啟發學生思考,從而引導學生對世界進行初步的認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結合法制教育,結合課本中的故事和文章,融入法律基本知識的教育,能初步樹立學生的法制意識,為學生遵紀守法意識的養成打下基礎。
第二,從小學素質教育的成果來看,開展法制教育是預防學生犯罪的一項必要工作。從大量的青少年兒童犯罪的研究文獻來看,青少年犯罪往往是由一種不良思想或習慣逐漸演變而為,而思想和習慣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何在學生的思想習慣形成過程中給予正確的引導,是小學教育中的重要環節。縱觀近年來社會發展過程中,網絡的發展給學生的學習、娛樂帶來了更多不同的途徑和便利,但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不少對于價值觀和人生觀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暴力、色情的成分在網絡信息、游戲中的傳播過程中,難以通過自身的能力進行鑒別,極容易受到影響,甚至被他人利用和教唆,繼而染上惡習,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小學語文的教學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責任,在教學中讓學生領悟做人的道理,同時也讓學生明白遵紀守法的重要性,提高自身對社會中的有害信息、不良因素的免疫,自覺利用法制意識抵御違紀犯罪的誘惑
二、小學語文教學與法制教育相結合的途徑
由于法制教育存在一定的專業性,對于思維、邏輯水平和接受能力仍相對較低的小學生來說,學習法律知識會較為困難和吃力,因此小學階段的法制教育應當與學科教學相結合,在多個學科的教學中營造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圍。大量小學法制教育開展的研究表明,具備較強綜合性特點的小學語文教學,與法制教育相結合是當前小學階段開展法律意識培養的一個重要途徑,尤其通過課文內容,將法制教育與日常生活的實例相結合,讓學生對法律知識有更為直觀的認識和理解,是對學生進行生動的法制教育的較理想的教學模式
1、結合課文內容,融入法律常識。小學語文課本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良好載體,因為課本中有大量的故事、文章都是以德育教育為主,如《彩色的翅膀》、《八角樓上》等是宣揚愛國主義思想,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而《幸福是什么》、《落花生》等課文則是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思考,從而塑造自身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社會和世界進行自我意識的初步感知。但這些課文的思想內容是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的挖掘、提煉,這是需要教師在課本教學中通過巧妙的課堂教學設計,將德育內容進行滲透教學。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需要有意識地將法律常識與課文內容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法律知識的教學,達到兩者的和諧統一
2、利用習作教學,提高法制意識。在語文教學中,除了課本內容的教學以外,學生的習作也是教師對其進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平臺。小學階段的語文習作,如周記、話題作文、讀后感、觀后感等,強調學生在習作中對自己的真實思想、心理活動進行記錄,能真實反映學生心理狀態及思想意識。教師可通過閱覽學生的習作了解學生對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與法律相關的問題的理解,繼而針對習作反映的學生理解的程度進行深化教育,達到更強的針對教育效果。
例如,學生在日記、周記等習作中,往往會提到一些生活場景,例如在街上拾到金錢是否歸還、遇到老人摔倒以后是否應當扶起等問題的思考,在當前社會的風氣及人們受到不良現象的影響,可能有家長會對學生進行一些不盡恰當的教育,如拾到金錢后,數額不大的可以據為己有,或者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要自保而不是挺身而出的思想觀念。教師可以針對這些具有一定爭議性的生活場景,通過材料理解的形式布置命題習作,讓學生在習作中思考命題,并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寫出。然后教師可在習作中選取在價值觀、思想意識較為正確的習作進行評析,在評析的過程中融入法律知識。
3、開展教學活動,增強守法思想。不論是語文教學活動還是法制教育,都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而是應當適當通過活動的形式進行拓展,在教材之外尋找更多途徑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意識培養。結合課堂教學,在向學生進行一定的法制知識傳授以后,可以提出課后拓展教學活動,讓學生自主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了解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董艷敏.淺談小學語文教學與法制教育相結合[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2(12).
[2] 葛家珩.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J].小學時代(教師).2010(09).
[3] 姚蓮菊.小學語文教學滲透法制教育淺談[J].政府法制.2007(10).
[4] 許正愛.小議數學課堂如何穿插法制教育[J].學周刊.2012(01).
[5] 夏爵生.淺談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加強小學生法制教育[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