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如雪
摘要:對于增強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使之能夠真正成為高校學生樂于接受的一門優(yōu)質課程,關鍵在于高校教師應該轉變過去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堅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將教學的重心從“文本”向“人本”轉換,從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轉變他們過去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和態(tài)度,采用新的教學范式,提升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本文通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文本”向“人本”轉換的分析研究,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以期使得這種轉化更加符合新時期的教學要求,提升高校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興趣,增強他們思想政治素質。
關鍵詞: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人本;轉換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經濟更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社會對于當今高校人才的培養(yǎng),越來越重視個人的素質和能力。而在高校各類學科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無疑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該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視。但是現(xiàn)實卻是在長期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學始終圍繞“文本”展開,課堂上中經常出現(xiàn)“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這就大大降低了大學生對于這門重要課程的學習興趣,不能有效滿足大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同時也導致了大學生對于這門課程普遍感到“厭煩”,甚至經常出現(xiàn)曠課的現(xiàn)象。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如何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水平和質量,使得這門重要課程能夠更好的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求,那就需要廣大教師轉變過去的教學觀念,從“文本”向“人本”轉變,教學中要做到以大學生為主體,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大學生的需求,改善教學方式,促進這門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科學理論為指導,轉變教學觀念
1、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目前,高校學生普遍“厭惡”學習思想政治教育這么課程。作為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應該要堅持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以學生為本,在實踐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首先教師自己要努力專研中國共產黨的科學理論和指導思想,并結合新時期的時代特點,深入了解黨的思想理論發(fā)展。“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這樣,才能更加便于教學。其次,就是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現(xiàn)實的結合,讓學生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2、轉變教學中的舊觀念。高校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利用先進的科學理論為指導,轉變觀念,認識到教學中必須以大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好大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像過去一樣,教學中照本宣科,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扼殺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當然觀念的轉變要堅持原則,既不能脫離黨的科學理論作指導,也不能脫離教學的實際情況。如果在教學中一味迎合學生的想法,那就容易違背教學的目標。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在實踐中,認真學習,刻苦專研,尋找到合適的結合點。
二、積極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范式
1、明確“范式”的概念。 “范式”(paradigm)最初由美國哲學家托馬斯·庫恩提出,作為研究科學方法論的一種概念引入我國學界。我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就是指在思想政治課程在教學工作中逐步形成的理論、模型、方法和經驗等的總和。簡而言之,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對這門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從而建立的一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論體系,然后在具體的教學中運用這套理論去指導實踐。
2、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具體教學中,不能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由于教材的理論色彩過于濃厚,單純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和運用,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好引導作用,將教材中的理論體系結合實際的社會現(xiàn)實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原有知識和思維方式去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然后進一步繼續(xù)深入研究。
3、高校教師在思想政治這門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要發(fā)揮好引導作用就需要做到三個要求。首先,作為教師應該深入研究教材,掌握黨的科學理論和指導思想,以此作為基礎,才能在課堂上做到游刃有余的發(fā)揮,根據教學目標和課程的重點、難點知識,推進自己的教學計劃。其次,在學生的需求和教材之間找準切入點,并以此為根據,結合國家和社會的實際案例,帶領進行分析研究,讓學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可以得到具體的實際應用,加深對于科學理論的認識和理解。再次,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豐富和完善教學內容。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技的手段,進行多媒體教學,豐富課堂的教學內容,并且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
4、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中,積極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新范式,就是要求教師的教學工作圍繞學生展開,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轉變過去的觀念,降低姿態(tài),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和認識,幫助他們提升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這門課程的認識程度,改變他們過去錯誤的思想意識。同時在教學中,在課堂上要尊重學生,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和想法,教師應該認真聽取,詳細分析。不能忽略學生的意見和觀點,這就容易損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教師的教學內容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展開,關注學生所關注的熱點話題,以此作為案例進行教學,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學課堂上,要建設“以人為本”的教學范式,就是要發(fā)揮好教師的引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與時俱進,推動教學方式的革新
在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轉變觀念,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同時也需要不斷革新原有的教學方式,與時俱進,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
1、圍繞“典型案例”展開教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門課程,具有濃厚的理論色彩,本身就已經使得很多大學生望而卻步,如果在課堂上,依然還是圍繞理論展開論述,肯定會引起學生的極大反感,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教師應該意識到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今天,尤其是面對90后的年輕人,肯定是不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上,教師應該圍繞“典型案例”進行教學,將教學內容中的問題逐步展開,層層推進,讓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研究,掌握教學的要點。最后就是要做好總結工作。對于課堂案例的選擇,學生的反映,以及課程的進展效果,都要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為以后的教學積累經驗,以便更好地開展工作,服務學生,提升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質量。
2、注重實踐,培養(yǎng)能力。盡管高校思想政治這門課程的理論色彩比較濃厚,但是教師應該在教學觀念中懂得,傳授學生的知識,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參加社會實踐,服務社會。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這門課程的教學中,不論是理論的講解,還是案例的分析,都需要培養(yǎng)學生自己去用理論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對社會熱點問題、民生問題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分析,幫助學生懂得如何利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到最后解決問題,這樣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實踐教學的教學方式也是對學生所學知識的一次升華,更加便于學生所學的知識在日后在實踐中靈活運用。通過在教學中,注重實踐,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提高了思想政治課堂的教學效果。
雖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一直在大學生的學習中不被重視,并且很多學生對于這門課程感到“反感”,但是這門課程的學習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轉變觀念,從“文本”轉向“人本”,堅持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積極采用新的教學范式,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與學生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在課堂上圍繞“典型案例”進行教學,然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的變革,主要目的就是要提升學生對于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完成新時期的背景下,對于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龍溪虎,汪榮有,王誠德.從獨白走向對話: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轉向[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年6月:103-109.
[2] 許瑞芳,高國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8月:25-32.
[3] 梁大偉.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話語范式”長效機制的現(xiàn)實訴求[J].才智,2016年7月:49.
[4] 肖應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轉變研究[J].學理論,2013年第29期:352-354.
[5] 駱迎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探究[J].《傳承》,2010 年第1 期:70-71.
[6] 張海琳.從文本到人本 從教材體系到教學體系[J].科教文匯,2010年10月:38-39.
[7] 陶辰.人文關懷視野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展望, 2016年4月: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