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樹峰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以教育價值觀轉換為基本特征的教育改革,新課程教學實施的現狀不容樂觀,存在著新課程理念和教學行為相脫節的現象,這也成為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化的瓶頸。究其原因,主要由于缺乏在具體教學設計層面的研究。為此,研究和實踐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設計,便成為推進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的關鍵。
高中語文教學教學設計課題研究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關于教學設計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到了80年代已逐步成熟,目前正處于新的發展階段。教學設計以現代課程論、教學論、系統理論、學習理論、傳播理論、心理學、腦科學等為基礎發展起來的?,F代教學設計論流派紛呈,發展迅速,已經取得了相當豐富的成果,而這些豐富的成果由于種種原因很少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新課程教學實踐就要在吸收這些理論的基礎上,緊密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積極建構與新課程教學相適應的語文教學設計理論和操作系統,從而為廣大的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上提供有效的專業支持。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目前,從新課程課堂教學實施的現狀來看,仍然存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和教學行為相脫節、課程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兩張皮”的現象,教育教學效益不高,課程改革難以深化。究其原因就是在新課程理念在向教學實踐轉化過程中,由于缺乏在具體教學技術層面的幫助指導。致使新課程教學目標難以落實,教學效益和質量難以提升。為此,研究和探索課堂教學設計既是推進和深化新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問題的關鍵。
三、課題研究目標
探索并形成新課程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應用性理論,形成若干個高中語文設計的具體模式及操作方法。揭示教學活動過程的諸多因素與學生學科素養形成之間具體的規律,從而幫助教師改變對傳統課堂教學設計的認識。形成若干課堂教學設計案例及指導意見,成為教師學習和進行課堂教學設計的參照。在教師中普及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切實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能力。
四、課題研究內容
收集有關教學設計的理論和研究成果,結合新課程理念和有關理論對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涵義、特點、內容、一般過程,以及與傳統課堂教學設計的區別與聯系等,進行理性分析和歸納,形成基本的框架。在指導實踐過程中不斷深入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設計的模式和操作方法的研究。另外,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對現有課堂教學的成功案例進行分析和歸納,并在課堂設計實踐中不斷驗證、調整、豐富和發展。形成若干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模式及操作方法,指導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實踐和研究。
五、課題相關概念界定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是當前教學理論和實踐共同關注的領域,也是一門新興的具有技術特性的科學。它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需求,對教學活動的目標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式、學習情境、評價指導,及整個教學過程所作的系統策劃和具體安排,它的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實現在可能條件下的教學過程最優化。
六、課題的基本內容與原則
1.教師通過圍繞課題學習、思考、實踐等研究,尋求有效的教學設計方式和方法,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與能力,激發起學習熱情,體驗學習和成功的快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2.通過學習和培訓,使教師更新觀念,探索出符合教師個人特色的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模式。
3.打造科研型教師隊伍,幫助教師在“同伴互助”和“專業引領”中,獲得專業發展和支持,進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熱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科研隊伍。
4.推動學校的教學研究工作走向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科研軌道。
七、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采用調查研究、文獻研究、課例研究、行動研究等方法。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學校現有教學資源的管理情況和教師課堂教學資源利用的現狀,及學生對教學資源的需求;通過文獻研究,掌握國內外有關教學設計的發展動態,把準教學設計的方向,指導課題研究的發展;通過課例研究,圍繞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后所進行的種種活動,包括研究人員、上課教師與他的同事、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對話與討論,最終形成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案例。通過行動研究,在課堂教學的實際中研究,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更能為實踐者所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其教學設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曉慧.教學設計.2005.
[2]胡曉玲.中小學信息技術課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實踐探索.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