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云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中指出,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低年級學生入學不久,原來大多是看繪本,聽別人講故事,現在要學會自己閱讀,并且要逐步過渡為文字閱讀,這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是一次飛躍。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怎樣讓其盡快愛上閱讀、學會閱讀呢?
一、興趣,開啟閱讀之門
1.聽讀結合,播撒閱讀之種。在低年級教學中,學生接觸到的第一本大部頭的書(相對于繪本而言)是《小豬唏哩呼嚕》,這是一本連貫而又章節獨立的童話故事。這時的學生剛學完拼音不久,有的孩子拼讀還不是太流暢,讀起來難免吃力。但他們從小都樂于聽故事,筆者就先下載《小豬唏哩呼嚕》聽讀故事播放,閱讀課上放給孩子們聽,再組織自主閱讀。傾聽,使學生迅速而又準確掌握了故事內容,夸張而富有表演力的語言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降低了學生讀書的難度,他們迫不及待的投入書中進行閱讀。一段時間后,筆者發現學生的閱讀進度超越了老師播放錄音的內容,再聽故事時,有的孩子居然能跟著講下來了。這時適當減少了播放錄音的次數,讓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先講故事,再組織閱讀,學生的表現欲望得到了滿足,同學們之間爭先恐后,比賽誰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
2.內容廣泛,經典和現代碰撞。孩子們喜歡的讀物包羅萬象,老師推薦的讀物就應該有男生喜歡的軍事、科普、歷史書籍,也有女生喜歡的童話、神話、寓言故事;有文有詩,有長有短,滿足不同孩子的喜好。除了童話、寓言、故事外,《三字經》《弟子規》和古詩詞等經典誦讀不可或缺,經典誦讀既能增進學生的文化底蘊又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對學生產生全面而又深遠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把誦讀經典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在放學站隊時,在每節課的課前兩分鐘,在排演經典短劇時……當學生搖頭晃腦地吟誦經典時,也許只是感覺“有意思”,卻不知這是成長中的“一寶”。根據制訂的計劃,堅持積累,古典文學的啟蒙在閱讀中悄然生根發芽。每周一次的古典文學擂臺賽更是讓孩子們摩拳擦掌。
3.形式多樣,曲徑通幽。每天晨會時“天南海北闊談二分鐘”,一方面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學生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以說促讀,學生“對感興趣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外顯的是侃侃而談,落落大方,內化的是從書中從生活中汲取知識。晚讀30分,是親子閱讀時間。學生可以和家長共同讀書、交流。親子閱讀既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可快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每周一次的閱讀課是孩子的世界。第一節課便把他們帶進圖書室參觀,從認識圖書的擺放和種類開始,筆者就發現孩子們眼中的新奇和渴望,徜徉在書海中的自由和心靈碰撞讓他們情難自禁。
二、方法,指引閱讀之路
為了養成讀書的好習慣,結合學生年齡小、識字少、注意力不持久的特點,筆者從賞析人物、品味插圖、積累詞句、續編故事、暢談感受等幾個方面設計讀書報告單。
設計讀書報告單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筆者從易到難設計了6份讀書報告單,其中書名和作者、插圖、圖書類別是每張上都有的,目的是從小培養學生在讀書時關注多方面的知識,要全面系統地了解一本書,而不是只看自己喜歡的情節等。
還以《小豬唏哩呼嚕》為例,學生們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
1.故事中的人物很多,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小豬唏哩呼嚕,悄悄告訴你我最喜歡他的善良,因為他被大灰狼欺負了,看到大灰狼的孩子——三個可憐的小家伙,他還拱蚯蚓喂他們。我也想像他那樣勇敢救人。(王雨晴)
2.我最不喜歡大灰狼,我想對他說:大狼你太壞了,你想吃掉小豬,那你想過你吃了他,唏哩呼嚕的爸爸媽媽有多傷心嗎?我從故事中知道我們要做好人,不要做壞人,做好人可以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王詩琪)
3.我會續編故事:
小豬唏哩呼嚕把腰帶纏在身上,他走著走著,感覺這腰帶怎么有點涼啊!為什么這么長時間還沒暖熱呢?小豬自言自語:“咦,怎么回事呢?為什么一直那么涼?”他邊說邊撫摸著腰帶。“我不是腰帶。我是一條蛇。”腰帶突然說話了。小豬急忙松開了蛇,連連說:“對不起!對不起!”蛇慢悠悠的爬走了。(李夢真)
讀書報告單讓學生的閱讀有跡可循,閱讀“可視化”,促進了學生讀書的思考,也利于教師把握學生讀書狀況,為正確引導指明方向。
三、評價,推進閱讀之巔
為了更深入推進閱讀,筆者在教學中制定了閱讀評價方法,其中以自評和小組評為主,家長和教師評為輔,每個孩子的點滴變化隨時被賞識和指正,每月一次的階段總評既有等第也有評語。最讓學生高興的是閱讀成果的展示,優異的閱讀報告單在學習園地中展示,對學生來說無比自豪。不管哪一種評價體系都是以欣賞和激勵為主,在肯定學生的優點時適當指出一兩點不足,有利于學生提高發展目標。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個閱讀檔案,里面有他(她)的讀書報告單,還有其他同學推薦的書籍和別人向他推薦的書籍,以及現在正在看的書和打算看的書。老師同學的評價也收錄在里面。
時間久了,習慣成自然,學生興趣固定化,方法內隱化,閱讀逐漸可視化,于是課內課外閱讀能力都得到提升。希望我們能夠讓更多的孩子手捧書籍,開卷盈香。
責任編輯:王鋒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