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英
隨著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傳承中華文化血脈,弘揚中華文化精髓”已經成為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但是當前一些教師并不能正確認識國學元素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能有效應用國學元素教學素材,這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國學元素教學現狀
1.國學元素教學的推行狀況。當前我國小學普遍加強了對國學教育的重視,為了讓孩子了解更多的國學經典,許多教師、家長和學校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實踐探究。全國各地中小學都組織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校園國學教學活動,這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可,體現了國學元素在語文教學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小學語文教材中選擇的國學經典內容,成為了學生學習我國傳統文化、提升自身國學素養的重要方式和窗口。
2.國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由于我國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并不合理,國學元素只占很小的部分,因此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國學對于減輕教師授課壓力和學生學習壓力都是可以起到很大幫助的。當前的教材中,國學內容的編排缺乏系統性,而且內容較少,國學教學往往是淺嘗輒止。這使得學生在國學學習中只能收獲有限的知識,除了掌握課文的生詞、生字,并沒有其他的收獲,更談不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與此同時,國學教學中有著“輕白話文,重文言文”現象,而且教學模式過于形式化,學生在學習中也只是應付老師的課堂要求。讓學生透徹地讀懂古詩詞并不現實,這并不是說老師可以只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生字詞,而不引導學生理解詩詞的內在含義。以應對考試而開展的國學教育是一種失敗的教學行為,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實施國學元素教學的策略
1.重視國學經典的朗讀。心理學研究證明,人最初的十三年是一生中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因此教師可以依照這一規律,在國學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積累和記憶。新課標中對小學生的古詩詞背誦要求,正是根據學生的記憶特點和年齡特征來制定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朗誦中掌握國學知識,這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國學功底,也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氣質。在教學中合理結合課文誦讀可以推進學生的語文水平提高。和其他語文教學文章相比,國學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并且重視對句子和詞語的精準運用。所以,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國學文章朗讀的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國學素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學到一些實用的經典句子和詩詞,還可以鍛煉自己的語感,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
比如說,教師在講解《孔明借箭》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告訴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需要認真地體會古人在創作記敘文時應用的寫作手法,比如作者是怎樣描寫周瑜和諸葛亮的動作和語言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體會諸葛亮的超人智慧,分析諸葛亮是用何種方式去分析各種難題的。學生通過朗讀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發散思維能力,并且培養自己的獨立人格。
2.在語文教學中引入經典故事。教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可以應用和教材內容相關的經典國學故事,用這種方法為語文學習增添新鮮素材。經典國學故事和詩歌相比具有更強的趣味性,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關注。所以教師可以通過適當引入經典國學故事,陶冶學生情操,使其體會到國學的魅力。
比如,教師在講解《徐悲鴻勵志作畫》的時候,可以為學生講徐悲鴻學習作畫過程中的勵志故事,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知道的古代人刻苦讀書的故事。對此,學生會列舉出很多勵志故事,例如《警枕勵志》《閉門苦讀》《隔籬偷學》《頭懸梁錐刺股》《花木蘭》等等故事,教師可以從圖書館或者網絡途徑搜索一些勵志故事講給學生聽,學生聽了老師的講述就會萌發自己翻閱經典古代故事的想法,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能夠拓寬自己的眼界,提升對教材課文的理解,并且可以從中汲取到成長的養分。
3.教師改進傳統教學方法。在當前教學模式下,教師在過分關注課文中呆板乏味的知識點,并沒有精細地挑選和整理教材中的內容。學生為了完成課堂任務,利用死記硬背的方法記住了課文,不但效率低下,而且產生了對學習的厭惡。例如教師在教授《示兒》這首詩時,除了指導學生扎實地掌握課文生詞生字之外,還需要為學生講解一些陸游的人生經歷以及他與兒子之間的故事,這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
教師在教學中選用生動有趣的教學素材,能夠提升學生對國學元素的親和感,有效引導學生在國學經典中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提升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這是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利于學校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
綜上,國學是當代教學價值的體現,是對我國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揚。國學教育不僅讓國學元素走進了教室,走進了學生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良好品德。學生經過對國學知識的學習,提升了自身的修養,同時也陶冶了情操,實現了自我的發展和完善。
責任編輯: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