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娥
統計學是一門應用性、操作性很強的方法論科學,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網絡、媒體等各種各樣的數據,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人們常常需要在不確定的情景中做出合理的決策,而任何決策活動都離不開統計知識的運用。此外,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掌握好統計學從紛繁復雜的信息中高效率地收集、處理數據,并作出恰當的選擇和判斷,也越來越成為現代社會每一位公民必備的素養。其突出表現就是對學生能力要求的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統計知識的習得變得更加需要,統計教學應在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一、關于發展兒童統計觀念的內涵與價值
平均思想是統計的基本思想。在教學實踐中常常會有很多的一線教師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統計不就是匯集數字、計算平均數、畫統計圖等簡單活動嗎?有必要從小學就開始學習嗎?教師在統計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側重重于知識點的講授,認為統計就是教給學生統計圖表的制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數據分析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實際上,統計觀念需要在親身實踐過程中培養出對事物加以統計的意識,因此,統計教學應側重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不僅僅是計算、畫圖等簡單技能的獲得。總之,統計觀念就是人們面對數據所引發的思考、所推測的可能結果以及自覺想到運用統計的方法解決有關問題的意識。
小學生學習統計的核心目標是發展自己的“統計觀念”。小學生的統計觀念表現在學生能自覺地運用統計的方法解決有關數據處理和預測問題。那么,什么是統計觀念呢?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統計觀念主要表現在:認識到統計對決策的作用,能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有關的問題;能通過收集數據、描述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作出合理的決策;能對數據的來源、收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由數據得到的結論進行合理的質疑。培養兒童的統計觀念宜早不宜遲,有必要從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就培養和發展小學生的統計觀念。在小學階段加強對統計觀念的培養對兒童的發展有很多價值:第一,有利于發展兒童合理解讀數據的能力。小學生在學習“統計”時能夠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從而讀懂和分析某些必要的數據,做出正確的抉擇,理性地交流,敏銳地預測事情的結果,深入解決問題。實踐證明,這些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能力應當從小就開始培養。第二,有利于兒童以統計的思想理解現實世界,逐步提高客觀、科學的認知世界的能力。在以信息和技術為基礎的現實世界中,數據已日益成為重要的信息,統計所提供的“運用數據進行推斷”的思考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的科學態度和思維方式。在面對大量數據時,能夠理智的、盡可能多的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第三,有利于發展在現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現實世界中,現象與問題是各種各樣的,而且這些現象與問題又常常千變萬化,需要人們通過自己的觀察、分析,從這些許多的現象背后揭示出一般的規律來。對兒童統計觀念的培養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統計知識,自己動手去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激發學習的興趣,對自己的行為做出有效的選擇,獨立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從統計的角度思考與數據有關的問題是培養“統計觀念”的主要目標,也就是當遇到有關問題時能想到用統計的方法去收集整理、分析數據。比如,在看校運會拔河比賽中,推算哪個班級會贏,如果這時僅僅依靠主觀猜測去判斷,那就不能說具備統計觀念,這樣的判斷往往也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意識到判斷前需要先收集一定的數據:雙方隊員的人數及實力統計、雙方隊員歷次比賽的成績記錄等等,可以幫助你有個概括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再對班級輸贏狀況做出推算就會比較可靠的,也說明具備一定的統計觀念。
學生需要具備從統計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還要有意識地去親身經歷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過程,并能夠做出合理的決策。運用數據做出的決策可以幫助人們在常識范圍內不能做選擇的地方做出較為合理的決策。這樣的思考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使用到,小學生們需要從小學習、體會、并加以去運用。
二、培養兒童統計觀念的教學策略
培養“統計觀念”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統計的核心目標,統計觀念的形成是一個漸進過程。小學階段的統計學習,需要分階段、分層次地進行,且注重方法和思想的學習。讓學生投入到統計的全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因此在教學中應當選擇有效的生活實例,努力從兒童的生活出發,使兒童在豐富的實際清靜活動中發展統計觀念。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要注意一下幾個方面:
教師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展示統計的廣泛應用,使學生感受到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認識到統計的必要性。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類似的情境時便會自覺的用統計的思想和方法解決問題。比如,班級舉辦元旦晚會要買水果,買哪些水果?每種水果買多少?學生們會意識到首先要調查每個同學喜歡吃哪幾種水果,然后統計喜歡吃某種水果的人數,再決定買水果的種類和個數。使兒童在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中認識到統計的作用以及學習統計的必要性,并逐步樹立從統計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
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已有經驗,選擇學生身邊熟悉的事例。精心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陶行知曾說過:教有法,教無定法。針對不同的課、不同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科學,更是每個教育工作者一生追求的目標。教師還可以做一些有趣的實驗,比如跑步后脈搏跳動會比靜止時快多少等,然后讓學生統計和分析在實驗中獲得的數據,這樣在寓教于樂中體驗、思考、感悟統計的魅力,培養起統計觀念。
課程標準指出,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傳統的統計教學課堂較為單一,教師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狀態。事實上,大多數學生都希望通過自己的探索和思考來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時間和探索的空間,鼓勵同學之間的交流互動。
總之,義務教育階段小學數學的統計學習應當使學生體會統計的基本思想,認識統計的作用和必要性,培養小學生的統計觀念,能有意識地、正確地運用統計的知識分析和解決一些問題,并能理智的面對他人的數據,自己做出科學合理的判斷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