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耐寒
摘 要:高校聲樂專業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創造力的聲樂人才,但在當前聲樂教學中,由于演唱風格的單一。聲樂教學的發展趨向單一化、課堂內容固定化,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對高校聲樂專業多種風格演唱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主張在演唱過程中打破美聲與民族唱法的隔閡,最終推進高校聲樂教學多源化、創新化發展。
關鍵詞:高校聲樂專業;聲樂教學;演唱風格
中圖分類號:J61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227-01
一、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
高校聲樂專業實現多種風格演唱,這種轉變是要基于對學生的了解的,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出不同的演唱方案,推進高校聲樂教學的發展。因此,了解學生是教學展開的基礎。不同風格、類型的聲樂表演,存在著不同的特點,要想實現多種風格演唱,不僅需要把握住作品本身的特點以及所傳遞出的文化特點等,還需要根據學生本身的發音、表達以及類型傾向等進行設計教學。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教學生一種演唱方式,要求學生將這種方式唱好。在多種風格演唱觀念提出后,教師逐漸的在只教學生一種專門的演唱風格與方式之余,考慮到結合學生的特點教授不同的演唱模式等,這實際上是現場的需要,也是關注到學生本身的發展特點展開的,因為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存在著渾水摸魚的情況,長期下來,學生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固定套路,即使面對新的歌曲也不能表現出足夠的熱情,這些都是堅持易中天演唱風格的弊端。只有多種風格演唱,才能打開學生的學習思路,最終退機教學的發展①。
二、樹立多種風格演唱的教學模式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帶領學生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漸摒棄“一對一”的教學模式,適應這種多種風格演唱的風格,最終推進聲樂教學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打破美聲與民族樂的界限,然后就要細化民族樂本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進行策略性思考,將復雜的過程化繁為簡的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建立多種風格的演唱形式。關注到學生的地域分布,不同地區的學生對于不同地方、不同種族等的民族音樂在演唱中都會有不同的把握,而這種把握具體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況,應該如何拿捏等,仍然需要教師進行指引,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演唱與教學模式,建立更為成熟的演唱風格,而非拘泥于一種②。
在這個過程中,要尋找到各種演唱方式的互補作用,為學生樹立綜合性、層次性的演唱意識,使學生在演唱過程中能夠明白自己的主要依據是什么、創造性發揮在哪里等,這些方面的教學,是推進教學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通過多種風格演唱來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高校聲樂課程的開展,是為了社會培養更多具有高素質的聲樂人才。在當前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風格演唱的組織,來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本身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聲樂藝術是需要進行創新的,學生要想徹底的走進聲樂藝術課堂,就應該意識到創新的意義,擁有創新精神。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可以有意識的將各種類型的聲樂表演示范給學生,讓學生尋找到其中的不同之處,還要進行充分的選擇與創作,尋早到適合自己的演唱方式之后不斷進行調節③。
整體而言,聲樂表演是一個不斷創作與在創作的過程,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意識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形成與發展的,因此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中,將多種風格演唱的習慣與能力傳遞給學生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學生本身的關注。
四、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
還有一點我們需要意識到的是,采用多種風格進行聲樂教學,實際上學生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他們要先立后破,先尋找到自己較為舒適的演唱點,再進行不斷的修飾,其中存在著諸多探索之處,也定會有不適應之處,這是需要從教師那里獲得足夠的勇氣,作為教師要給予學生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聲樂觀念,幫助學生邁開打破各種唱法的界限。實現各種唱法的相互融合與補充,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組織教學。教師的鼓勵,能夠使學生感受到力量所在以及自身在音樂創造上的表現力等,這些都是高校聲樂教學中較為可貴的品質,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維護。隱藏在多種唱法背后的變化,實際上是多種多樣的,需要學生不斷的探索,每一步都要試探著前行,教師要給予學生鼓勵,同時也要給予學生空間,使學生有機會進行自主的探索。
五、結語
就整體而言,高校聲樂專業多種風格教學模式的探索,是聲樂教學改革的一種嘗試,能夠逐漸打破傳統的“一對一”的聲樂演唱模式,使學生取得聲樂練習的突破。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除了要關注到學生對聲樂本身的把握外,還要關注到聲樂背后的歷史文化意義,推進整個教學的全面發展,為創新與創造不斷補充文化的源泉,使學生的創作之路走得更為長遠。
注釋:
①董芳.構建高效聲樂專業多種風格演唱的教學模式[J].科教導刊,2015(03):105.
②王淑明.歌曲鋼琴伴奏探析[J].宜春學院學報,2010(03):111.
③楊曙光.構建高校聲樂專業多種風格演唱的教學模式[J].中國音樂,2007(02):16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