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俊
【摘 要】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形勢下,單純地要求大量背誦書本知識的現象很普遍,因此,我們目前歷史教學,長期以來一直停滯在一級或二級水準上,沒有達到第三等級水準。所以,歷史教學改革的關鍵問題之一,是科學地設計習題,著重發展思維能力,按知識掌握的三級水準施教提高學生擁有的知識。
【關鍵詞】歷史;課程改革;教學評價;特色
大家都知道,一切東西都有質和量的問題。質和量是對立統一的,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對獨立,數量多,不一定質量高。那么,知識也有質量問題嗎?衡量知識質量的準則是什么呢?我們說,和一切物質既有數量又有質量一樣,知識也有質和量兩個方面的問題。但是,關于知識的數量,容易理解,也便于測量。但是,關于知識的質量問題,至今我們尚未開展研究,而且從來也沒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因此,知識的質量問題,在我們是一個急需提出并應著手研究的極其重要的新課題。我們應該研究學生知識質量的現狀,研究提高知識質量的方法和衡量知識質量的標準等等。所有這些有關知識質量的諸種問題,都有待我們去探討。當然這些問題的研究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們不能指望在短期內取得重大成就。在此我們就有關知識質量的一個小小的題目。即初中歷史課程改革中的教學評價。即衡量知識質量的諸條標準之一,也就是知識掌握的三級水準進行探討。
所謂知識掌握的三級水準,也就是知識掌握的三個不同的等級:初級、中級、高級。或者稱之為知識掌握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最高質量的知識自然是第三級水準的知識。按知識掌握的一般過程,本應在知識掌握的一級水準上,經過二級,自然達到三級。但是,在目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形勢下,單純地要求大量背誦書本知識的現象很普遍,因此,我們目前歷史教學,長期以來一直停滯在一級或二級水準上,沒有達到第三等級。學生擁有的知識可謂數量不少,但質量不高。人們常說工業生產質量如何低劣,其實學生所掌握的知識也是有數量無質量。記憶的多,能用的少。高分低能的根源是由于知識的質量低。高中考試足以證明這點。
什么是知識?從最新科學信息學的觀點來看,知識是理解了的留在記憶中的關于現實的信息。知識具有個人的和全人類的屬性。如果不理解,不把個人的感受加進去,那使對某種知識倒背如流,其大腦也不過如電腦對信息的反映。信息或符號畢竟是信息或符號,成不了個人的知識。如甲骨文,它是商代的文字,也是一種知識,現在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即“甲骨文”。可是,在1899年金石學者王懿榮第一次識別它之前,許多人都曾見過,農民犁地時這些龜殼甲骨上的文字只是一種符號,而不是知識,因為它沒有被人們理解。所以說,知識是被人們理解了的符號或信息。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蘇聯著名教育博士萊納說,知識是不能傳授的,所傳授的只是信息。這話是有道理的。
學生理解了教師傳授的信息,加上自己的經驗體會,才轉化成個人的知識。知識的掌握要經過這樣的三級水準:
(一)感知、領會、記憶獲得的信息,加上個人的體驗,使之成為個人的知識。同時能夠準確的或近似地對知識進行重復再現這是第一級水準的知識掌握。
(二)依照教師提供的范例模仿或在近似的情況下運用知識,經過反復再現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達到牢固掌握,這是第二級水準的掌握。
(三)學生在以前沒有遇到過的新情境中獨立運用知識,獲得創造性運用知識的經驗,使知識轉化為智能,這是第三級水準的掌握知識。我們舉一個歷史教學中的例子,說明這三級水準的區別。
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開始就講到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兩個概念。母系氏族公社是繼原始群之后的一個社會階段,相當于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這時婦女在社會中居支配地位,他們從事采集,男子從事漁獵,實行族外群婚,子女知其母而不是知其父。父系氏族公社相當于青銅時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繼續,男子在社會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畜牧業和農業有了分工,財產繼承,從屬父系。教師講解完這兩個概念,如果學生理解了,記住了并能按照課文和教師的解釋正確復述,這就是第一級水準的掌握。它的主要特征是,學生重述概念,或在近似和同樣的條件下再現知識。
在第一級知識掌握的基礎上,教師再提出這樣的問題:“請大家想一想,是生活在母系氏族公社的人生活較有保障還是父系氏族公社成員的人生活較有保障?假如公社成員,外出打獵一天一無所獲,或因流行并牲畜大量死亡,在這兩種情況下,挨餓的是母系氏族公社成員,還是父系氏族成員?”如果學生能正確解答這些問題,就達到了第二級水準的知識掌握因為這幾個問題的答案,在教師所講解的概念內涵中已經包括了,回答這個問題要作簡單的正確的推論,而不是重復概念。推論出的正確答應是:父系公社的人生活更有保證,因為他們有了收獲較穩定的農業;外出打獵沒有收獲,挨餓的自然是母系氏族公社的人,因為在母系公社里還依靠男子漁獵為生;牲畜死亡,母系氏族公社成員挨餓,因為只有父系公社才有了農業和畜牧業的第一次社會生產大分工。回答這個問題,要求學生在近似于基本概念的問題情景中運用知識,而不是重述概念。同時通過在這種情景中運用知識達到熟練的程度,形成運用的技能技巧。
能解答下面專門設計的習題,則達到第三級水準的知識掌握:“考古學家在陜西某地發現了遠古居民的一個遺址。遺址理發現有成堆的稻谷、谷殼、稻桿、稻葉和米粒。在一個窖穴里還發現許多谷子。在一個陶罐里存有白菜子和芥菜子。另外還有一個完整的葫蘆外殼,以及大量的豬、狗、羊、牛、雞的骨骼和刀、鑿、斧、鏟、鐮等磨制的石器。而在山東某處古人遺址里,發現130多座古墓。在有的古墓里發現有貴重的綠色松石項鏈和鑲牙制品,而在另外的古墓里只發現少量普通石器和陶品,陶品中有黑陶和白陶。有些墓中埋有一男一女。根據這些,判斷一下,陜西和山東古人遺址大概處于什么時間?是什么社會制度?”關于這幾個問題的答案,搞歷史的同志都很清楚,我不多分析。不過大家一看便知,這個題所提供的條件比以前兩個題復雜得多,這個題的問題情景非常接近于考古學家在考古實踐中所接觸到的實際問題情境。要解答這樣的問題,要求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獨立地遷移到新的問題情景中來,通過解答這樣的問題可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經驗。如果學生獨立解決這類問題,則達到了第三級水準的掌握知識。
歷史知識的掌握有三個等級,現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大都沒有達到第三等級的高質量程度,一般也不過達到二級水準。因此,正確理解和掌握牢固的知識未必是達到第三級水準的知識,停留在一、二級水準上的知識也僅是理解正確和掌握牢固的知識。所以,歷史教學改革的關鍵問題之一,是科學地設計習題,著重發展思維能力,按知識掌握的三級水準施教提高學生擁有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