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偉堅
摘要:由于孩子的個體差異及外部環境的不同,學困生產生的原因也不一樣,只有了解學困生的心理障礙及其產生的原因,對癥下藥,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學困生的心理輔導和轉化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學困生的心理特點,提出了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
關鍵詞:小學學困生;心理健康;問題;干預
一、前言
所有小學,幾乎都存在學困生,這是不容否定的客觀現實。對于學困生存在的普遍性特點,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即使對于經驗非常豐富的教師和極其負責的學生家長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教學方法一旦不當,則會對小學生的生理以及以后的學習引起不可估量的影響。
二、學困生的心理分析
1、學困生的自卑心理。由于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總有一批同學轉變成了“學困生”。我經過多次心理調查及研究表明,學困生最初總是學習方法不得當,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知識鏈出現了不銜接,新舊知識不能融匯貫通、綜合應用。因此,他們逐漸產生了畏難情緒,如果此時礙于面子,害怕同學和老師瞧不起,選擇掩飾困難,而不能積極請教同學和師長的話,那么他們的學習過程將會由倍感艱辛變成了索然無趣,學習成績也會因此一落千丈。經常如此,便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甚至這種自卑感會逐步擴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2、意志力不強。對于學困生來說,其意志力一般都不是很強,也沒有很強的自制力,碰到困難往往會半途而廢,對生活以及學習上碰到的一些問題,往往自己駕馭不了,如果在學習上遇到不會的問題,就會擱置到一邊不做了。課堂上講的內容聽不懂的話就不再繼續聽了,想著問問同學吧,又礙于面子而不好意思,有時候也給自己打氣,讓自己振作起來,但是往往堅持不住,沒幾天又開始了。
3、逃避、冷漠及應付心理。對于學困生來說,一般不去關心別人的事情,對待他人非常的冷淡。部分學困生在學習上一般都是應付了事,但是他們也有自尊,為了自己的自尊或者是為了得到父母許諾的獎勵或者是懲罰,往往會存在投機取巧的心理狀態,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一般會拿學習好的同學的作業來抄,考試的時候為了取得好成績去作弊,在就是考試成績不好,就跟家長撒謊。存在這樣心理的學生,往往對班集體的一切活動都漠不關心,非常的冷淡,因為他覺得這些都跟自己沒有關系,處在里面會被別人嘲笑。
4、學困生的逆反心理。對教師的逆反心理。犯錯誤的學困生經常會被教師一視同仁地批評斥責,即使是善意的規勸也可能會使敏感的他們產生不滿,滋生叛逆心理,這樣在情感上,學困生就會慢慢地疏遠教師,不會象其他同學一樣去親近教師、虛心求教,而是選擇逃避,或者是直接拒絕接受教師的正常知識教育和身心關懷。對家長的逆反心理。有些父母不能及時的與孩子進行心靈溝通,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不能正確地指導和理解孩子,而是固執地把分數看成是第一位的,甚至還粗暴的干涉限制孩子的自由,這更會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引起他們的強烈的逆反心理。
三、對學困生的心理干預
1、營造“人人關愛學困生”的氛圍。愛是陶冶學生積極情感的道德力量。關愛能給人自信和勇氣,關愛更能激發人的積極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就意味著用心去體會別人最細微的精神需要。”學困生更渴望被人瞧得起,更希望得到師長和同學們的賞識,他們有著十分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希望與人溝通,希望與人交流。所以我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都會給他們特殊的關愛,同時教育其他學生多和他們溝通,多幫助他們,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如:開展“手拉手,齊進步”活動,既動員優等生主動與一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交朋友,自愿幫助學困生的學習,并通過“一幫一記錄表”記錄下來,讓學困生在充滿愛的氛圍中,享受學習、生活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使他們的自我意識、意志品質、情感智能和人際交往等方面有最大的發展。
2、因材施教,緩解消極心理。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可以首先主動找學困生聊天拉家常,逐步拉近雙方的距離。可以經常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行,我喜歡你,或者拍拍學生的肩膀以示關心。鼓勵學困生主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大膽舉手,大聲發言,讓學困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使他們從學習中獲得成功,體驗樂趣。對學困生的要求要寬松,對知識進行分級、分層,對他們提出層次相對較低的要求。另外,通過采用適當的期望性和鼓勵性的語言和行為去感染學困生,可以不斷喚起學困生積極向上的心靈火花,滿足他們渴望成功和被尊重的心理需要,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和爭優的欲望。教師還應當加強對全體同學的教育,教育學生不去嘲笑學困生,要尊重學困生,要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相互理解。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通過一系列活動,為實現學困生向學優生的轉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3、從心理角度進行適當干預,用愛的力量化解學困生的焦慮與挫折感。有研究者認為,“學困生”這一概念在實踐中有泛化的傾向,教師容易把他們學習上的困難擴展到其他領域,如道德品格上的落后,造成戴有色眼鏡看待學生的情況。由于轉化效果的不明顯,且轉化后學困現象的反復,部分教師對學困生持有刻板或固化印象,甚至放棄對他們的幫助,這對學困生都是不公平的。因此,從心理學角度觀照學困生,用愛去化解學困生的焦慮,教師要以平常的心態來對待他們,從關懷入手,消除他們對學習的焦慮。或者學困生確實暫未發現有哪項明顯的優勢技能,但教師要堅信他們的潛能,堅信善良、誠實、勤勉等品格是絕大多數孩子都擁有的,學困生也不例外,他們或者無優異的智慧操作技巧,也無出色的才藝技能,但他們乖巧聽話,每天默默地努力,雖然學習效果不甚理想,并不時經受挫敗感與焦慮,但卻依然盡其所能,得其所得,他們渴望的,或者僅是老師一個肯定的眼光,一個微笑的認可。
四、結語
總之,學困生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問題。盡管他們的人數不是很多,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校整體教學效果的提高,讓這部分學生能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學有所成,對學校、家庭、社會,特別是學生本人無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者惟有在情感上、方法上、教育上多給予學困生幫助,才能使其重拾信心,取得進步,最終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合格公民。
參考文獻
[1] 張玉環,淺談小學學困生的心理輔導對策,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1.04.
[2] 丁立祥,小學學困生學習心理分析與策略探究,中國校外教育,2012.19.
[3] 張永輝,小學階段學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見,教育教學論壇,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