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摘 要】學校德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學校德育應該著眼于每一個學生現在和未來的生存、發展和幸福。新時期要求德育應樹立“以生為本,以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要始終把人放在第一位,改變以前那種在教育工作中“只見物不見人”的異化現象。本文主要就當前學校德育實際出發,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學校德育工作“以生為本”教學策略。
【關鍵詞】德育;以生為本;策略
學校德育工作要融會貫通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學科教學離開了德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方向和強大的動力,學科教學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脫離了各科教學這一土壤,德育工作就喪失了根基,成了空中建樓閣。優秀的教師,總是把教書和育人和諧地統一、融合在一起,既讓學生很好地掌握了學科知識,又對學生思想品德的發展、政治素質的提高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學校德育教育“以生為本”的內涵
(一)把“生”當人,使“人”成為人
我們的學生首先是人,是有尊嚴有人格有感情有人權的人,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往往忽略這一簡單的道理。學校德育是學生調動自身經驗,接觸語言材料,參與學校德育活動,從中獲得發展和提高的學習過程,學生道德素養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因此,學生獨特的言語經驗和生活體驗相當重要。一個人的德育素養不是一次考試能準確反映出來的,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重結果更要重過程,要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以及在德育活動、學習生活中的表現。不把學生當人看,既是對人權的踐踏,也無法真正做好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教育要跨越過度功利,復歸人性關懷。
(二)關注每一個學生
從考試分數看,的確有高低差異,即所謂優生和差生;從學習過程看,也會有差異,即能力的強弱;但是我們不能就此認定某些學生沒有前途,甚至無可救藥,因而冷眼以對。學生的差異除了水平的差異,還有愛好的不同、個性的不同。即使學生對學校德育不感興趣,也不見得是學生的不對,學校的德育形式、德育活動、教師的教學教育方式和手段等都有可能有問題,這恰是德育老師應該反思的地方。正是由于學生的差異,才讓學校德育更加豐富多彩!我們老師眼中不要只有“優生”,要給每一個學生機會,更多耐心,更多關愛。“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應成為學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
(三)關注學生現在和將來的生存、發展與幸福
教育不能只看到學生在校階段的學習狀況,必須關心學生的心理,考慮到他們終身的可持續發展。就學校德育教育而言,不要只看考什么,從書本到書本,老師要用激情點燃學生的心靈,引導他們關心社會、學會生活、認識自我、規劃人生,把學校德育學習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教育不僅是“為未來做準備”,為可持續發展打基礎,不能使學生學生成為機械記憶知識的機器。如果教育給學生留下的只有痛苦,使學生的讀書時代不再充滿陽光,那將是教育的悲哀!人的發展絕不僅靠所學的知識,還需要強壯的身體、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非智力因素尤其是“情商”對一個人的發展非常重要,而學校德育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情感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學校德育教育要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力量,發掘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引導學生理解生活的真正意義,培養學生對終極信仰的追求,養成學生的關愛情懷,使他們學會過現代文明的生活。
二、學校德育教育改革思路
目前,基礎教育學校提出“學校德育素養”的概念,學校德育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學校德育素養,而學校德育儲備需要長期積累、積淀,學校德育學習的動力需要逐漸培養、形成。學校德育素養是綜合素養,只能在整體推進中才能更好的發展。
學校德育教育要著眼于豐富的精神世界,凈化心靈,升華情感,完善人格,使學生獲得學校德育能力之外的更豐富的教益和發展。二者如何有機結合起來?筆者認為,必須堅持兩個基本原則:一是為學生著想;二是不脫離學校德育本身。學校德育教育有多方面功能,但不可把什么都往學校德育里裝,使學校德育不堪重負,而且要理清關系,綜合中有重點。
具體的學校德育教育目標的確定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 需要和意愿,“充分關注學生在學校德育學習中面臨的選擇,努力滿足其學習要求, 支持其學習特長和個性的發展”。有彈性,個性化,注意“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
三、學校德育工作“以生為本”教學策略
(一)以生為本,重視個性
以生為本,就是要看到眼前的每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個體,我們要通過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個性心理素質和民族文化素質的全面培養,使學生具有遠大的理想和高尚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個性修養和踏實的科學態度,在學校德育學習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以生為本,就是要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個體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措施。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的身心特點及閱歷經驗,有目標,有計劃地進行訓練。要重視個性差異,發掘個性潛能,重視學生獨立性的培養。愛因斯坦說過:“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我們課前演講討論會就是為每個學生施展自己才能提供機會。
(二)以生為本,培植創新
前國家教育部部長、國家督學柳斌同志指出:素質教育的三個要義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這論述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以此為原則,改變過去把學生看成是知識的容器,牽著學生鼻子走,機械地灌輸知識的做法,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還必須掌握現代教育理論與技術,運用新的教育方法,以教會學生學習,激發學生探索創新潛能為主,擺脫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促進創新教育發展。
(三)以生為本,完善評價
學校德育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學校德育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不刻意追求評價的客觀和精確。反映在評價標準的確定上,則在于不求全、不求細,而關鍵在于評價的有效性。
教師要對學生在學校的德育學習檔案資料和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客觀地描述學生學校德育學習的進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議。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評價學生。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
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要綜合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的方法之一。
(四)以學生為本,打造健康成長的和諧環境
1.建立健全學生管理制度
學生管理制度有利于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有利于培養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學校的穩定和發展。要保證學生管理制度和紀律的全面性,從時間上看,對學生的制度約束包括學生的日常規范,從開學時到學期結束,從入學到畢業,從學校的學習生活到平時的寒、暑假,應該說制度和紀律是無時不在的。從空間上看,我們制定的制度和紀律應該是無處不在的,在課堂上有課堂紀律,下課有課間紀律,在圖書、閱覽室、實驗室有規則等等。俗話說,家有家規,校有校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