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志瓊
摘要:生物學作為新科技時代的熱點學科,其基礎教育更加迫切需要通過重大變革來提高生物教學。目前的生物教學體現了基礎性,但忽略了對內容的更新以及對學生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動手能力的培養,理論與實踐脫節。現在有些生物教學仍然是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生物界是豐富多彩的,這就決定了生物的教學形式應該多樣化。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技巧
生物課堂的特點,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要想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符合生物科學的特點。因此如何在新課程下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一直是我們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創設民主的課堂氣氛
馬卡連柯說過:“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量可能地尊重一個人”。每一堂課都應給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的條件和途徑,交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和發言權,提出運用舊知識不能直接解決的新問題,按認識規律,引導學生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演繹、推理、判斷等方法,對每一章節知識進行歸納小結。新課程標準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從課堂教學中體驗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
案例一:在初一生物、初二物理已教過“聽力”后,若在上課鈴響后,初二班級學生仍十分吵鬧,班干部和教師有時無需扯著嗓子大喊安靜、批評學生,而可以選擇“誰的分貝在傷害我們的耳朵?”。
案例二:有些學生表現欲很強,喜歡打斷教師的講課,加插自己的意見。為了把握好課堂進度,不放任這種行為,但為避免打擊其積極性,可選擇在討論環節時,或專門騰出一小段時間,給這類同學集中提問、總結、提見解的機會,同時教師應提醒學生,“課堂是大家的,將心比心,是否可以經常打斷他人發言?”當師生心靈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無形的橋梁,思想的交流,知識的傳遞,就暢通無阻了,師生關系就會越來越密切。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和藹的態度、親切有神的目光,真誠的信任和鼓勵,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平等、愉快的學習氛圍。應該支持他們敢于表現、敢于質疑、敢于爭論,個性化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獲得一種自我滿足,這種心理體驗,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學生只有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才能將個體的主體力量充分地釋放。
二、有效講授
要求給學生指明學習的重難點在傳統的講授中,教師只有講到重難點內容時,才會提醒一下。但由于目前的課堂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式多樣化可能會造成學生只關注形式的熱鬧和參與的開心,卻抓不住核心內容,所以有必要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時,進行中和結束時給學生指明學習的重難點。有效講授要求保持一定的節奏。好的講授總是保持與學生能力相適應的“教學節奏”,這種節奏既能使教師的“講授”變得輕松,且能使學生借助某種暗示效應而更有效到記住,理解某些知識并形成相應的價值觀。
三、有效提問
要求問題保持大眾性提問能引起大多數同學的思維共鳴,學生躍躍欲試,爭先恐后要求回答,課堂氣氛可立即活躍,提問要向全體學生發問,抽答面要廣,提問之后要留有時間給學生思考,在適當的時候(如課堂氣氛活躍時),可以適當增加提問的難度,但難度不可過高。教師可以相應到引導。有效提問要求避免“滿堂問”。曾經的教學是“滿堂灌”,新課程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于是“滿堂灌”的現象少了,但我們的課堂又遭遇到了“滿堂問”的尷尬。教師用一些過于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諸如“對不對”、“是不是”等低級問題充斥課堂,這種課堂氣氛可能是活躍了,但學生收益不多,雖然在形式上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但本質上沒變,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教育模式。這種“滿堂問”的教學淹沒了教學重難點,擠占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也限制了學生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希望學生學會傾聽,那么也必須從教師的耐心傾聽開始。教師在提問后,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回答,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在等待和傾聽。在傳統的教學中,常見的現象是教師提問后馬上就叫學生回答,而且當學生回答有困難或錯誤時,教師馬上打斷,叫另一位學生回答或教師代為說出正確的答案,這樣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他要么沒有機會說出完整的答案,要么就會意識到他的答案是錯誤的,以至于根本不值得聽完。也許這種做法教師不是有意的,但挫傷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一個具有傾聽意識和習慣的教師不會僅僅滿足于聽到了學生的言辭,他還善于在傾聽時察言觀色,了解學生言辭背后的思緒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熱情地呵護和細心地引導。
四、加強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初中生物實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能創造性地學習。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寬容、理解、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積極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根除“灌輸式”這一過分偏重講授、偏重演繹的現象;要盡可能縮短課堂講授時間,把握知識系統內部的關聯和轉化,促進知識、技能、思維的遷移,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以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如初二上冊有“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這樣一個探究實驗,課本設計的是“菜青蟲的取食行為”和“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兩個,這兩個探究材料準備時都很不容易,實驗觀察也不易觀察,這時我們可給予學生引導與啟發,讓他們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找容易觀察的實驗對象。這時有學生提出了用“狗(貓)、小鴨、小雞等的游泳是先天性行為還是學習行為”來替代上面的實驗對象。
有效,是課堂教學的永恒主題,加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是深化學校教學改革的基本任務,也是課程改革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證。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鍵是教學要有效,教師必須要有心,在研究體會課程標準、備課執教等方面處處做有心人,真正做到學生學得主動、教學組織生動、師生有效互動,在單位時間里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5.
[2] 高永紅.如何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效率[J].生物學通報,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