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江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發展其創新能力,是我們數學老師重要的研究課題。在數學課上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教師要讓學生敢于去創新,要調動一切積極的因素,創設環境,發揮教師的輔助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觀念:思維:問題
隨著新課程程的逐步推廣與實行,數學教學的觀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創新,新的教學模式的變化發展,我們數學教育領域正處于一個重大的轉折時期。在教學中,教師應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給學生創造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一、教師要有創新理念,要服下身子甘為人梯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代替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師的觀念里學生只要按教師說的去做就夠了,殊不知,新課程的理念是要求教師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才。學生的想法或許是幼稚的,但其中常常蘊含著創新的火花。因此,教師應用心去點燃和撞擊學生的思維鏈,讓他蹦出火花,不要怕學生提問題。例如:引入數軸時,有一個學生就問:“老師,為什么要把數表示在一條直線上?”就是一個特別好的問題,是經過了自己的大腦認真思考后自然的發問,可以說是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與要害。這節課也正是解決的一個重要疑點,也正是許多學生心存困惑的地方。學生的提問確有節外生枝的地方,但這往往能彌補教師思維上的某種疏忽,正所謂教學相長。在倡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有實踐能力的今天,教師應培養學生形成問題意識,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又有善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教師也要不斷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改變教育行為,為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留有更多的參與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探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合作與交流,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在輕松環境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學生敢于發表獨立的見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將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更佳的想法,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集體創新能力。
二、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創新欲望
興趣是指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具有濃厚情緒色彩的傾向,這種認識傾向使人對某種事物給予優化的注意,并有熱烈向往的心情,可以看出,興趣是最好的信念老師,也是學生產生創新動機的直接動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求。首先一個好的導入可以在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精神高度集中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如類比導入法,此法由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為切入點,使學生將新知與已知進行比較,促進學生產生知識的遷移,進而掌握新知。在講“相似三角形的性質”時,我從學生已學過的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入手,由全等三角形對應的邊、角與周長相等來研究相似三角形對應邊、角與周長的關系,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其次是聯系生活,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親切感。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以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入手,實現數學與生活的完美結合。如生活中也有許多的幾何圖形,它們是某一個圖形或某幾個圖形的組合,能夠給人以美的感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來尋找生活中所存在的幾何圖形。學生在房屋的裝修中、美術創作中都會發現許多幾何圖形,這樣會激起學生學習的主觀意愿,使學生在學好數學知識的基礎上產生主觀創造的意愿,激起學生的創新興趣,促進學生去主動創新。
三、設問方法,培養創新思維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尤其是有價值的好問題則更能吸引人去積極思考。“問”起源于“疑”,疑源于思。因此,在教學中要實時根據學生理解程度設置問題,問題難度要適中,太難,學生會望而生畏,過易。學生會產生厭倦和輕視心理,所以,問題的設置應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使獨立思考具有可能性。當然,這都需要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的空間,以確保多數學生對提出問題已作深入的思考后,再進行分析與討論。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發展數學能力的突破口,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初中數學教學大綱指出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包括會觀察、實驗、比較、猜想、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會用歸納、演繹和類比進行推理;會合乎邏輯地、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能運用數學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數學關系,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數學本身就是一個集中了觀察、實驗、比較、猜想、綜合、分析、抽象、概括等的綜合實踐活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根本出發點,以學生的個性特征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進而來解決問題,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數學學習過程成為師生的多向交流過程,讓學生主動經歷知識的構建過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構建和完善數學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多種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圍繞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數學學科的特點,有機滲透學生發散思維、邏輯思維、抽象思維、求異思維、聯想思維、創造性思維等,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如運用一題多解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思維是指不受常規的限制,突破思維定式,尋求變異,多角度、多渠道地來尋求答案。這利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求異性與創新性的發展。
學是無止境,教也無止境。教需有法。教無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轉變觀念,對學生實行“放的政策”,教師以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身份融入學生討論,通過互動得到創生。以達到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