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摘要】教無定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具有藝術性,這種藝術的本質在于:依據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狀態,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出發,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和興趣,這是獲取高質量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老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閱讀的本質特點決定了教學內容的情感性、閱讀思維的情境性、知識技能的實踐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教學語言的示范性。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賦予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新的活力,以往沉悶、機械式化的語文課堂教學“活”了,在閱讀教學中老師們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學生作為語文學習的主體,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成為教師把握的重點。
一、突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情感
由于閱讀內容的情感性決定,語言是一種工具,這也是人們的共識。但是我們更應該強調語言工具的功能本質,也就是表達情意。以語言文字為表達形式的各類文章,特別是詩、詞、歌、賦、小說、劇本等文學作品,其中無一不蘊含著作者對人、事、物的強烈思想感情和主觀態度,都是以情動人,以情寓理,這是語文閱讀教學在教學內容上與數理化等其他學科教學的明顯區別。如果要讓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欲望,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就必須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動人,教出情味。老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也要注意情感的釋放,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必須放棄以往的教學手段,通過教授的過程同時也不斷地提升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適應新的教學環境。不論是教學生寫人的還是記事的文章,抑或是教說明文或者議論文,都應該引導學生領會、體驗課文的語言形式所傳達的作者的憎愛之情,褒貶之義,使學生在情感體驗過程中理解字詞句篇的含義和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老師合理運用情境來激勵學生思維
閱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規律與其他的學科有著根本性的區別。其他學科的思維訓練只不過是把語言作為媒介,通過對本學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論、觀點的分析、對比、綜合、歸納、抽象、概括等形式來實現的,而語文閱讀教學中思維訓練是直接通過語言訓練來實現的。用語言教語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表現形式,語言本身不只是傳授知識的媒介或者憑借,更主要的它又是教學的內容。學生接受、理解課文語言所傳達的情感信息,不論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首先就需要通過感知、體驗、聯想、想象等思維活動方式來進入情境,才能真正領會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這一特殊規律就要求閱讀教學,尤其是記敘文和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必須貫徹情境來熏陶,激勵思維的本質,同時也賦予了閱讀教學過程中思維訓練的特定內容和形式,即以具體可感的形象、畫面、聲色、情態、情節、場面等,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激勵學生思維,使學生產生思維樂趣。
當然,閱讀教學也離不開抽象思維,也不應該忽視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等抽象思維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教學中,一般教師往往只注意課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視了蘊含于字詞句中的情感因素,其結果是:本來極其生動、情感強烈的作品,經過肢解、剖析,只剩了干巴巴的幾條筋。這種單調枯燥的情緒體驗,又怎能不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乃至最終喪失學習語文的動力呢?以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的方式來激勵學生的思維,使其產生思維樂趣,主動自覺地去獲取知識,鍛煉思維能力,這既是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閱讀教學藝術的生動體現。只有這樣才能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將“不會學”變為“善學”。所以,有經驗的語文教師總是根據教學內容、目的和學生實際,想方設法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開啟學生思維,象導游一樣,一步步將學生引向柳暗花明處。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與學的結合
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組合,也是聽說讀寫的工具,以語言文字為表現形式的課文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所以,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與人們交際的需要密切地聯系著。閱讀教學藝術的根本目的和出發點也應該是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需求,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重“教”與“學”的有效結合,也就是老師們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和學生的角色要不斷地更替,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自身的技能,在教中學,在學中教。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不能為教課文而教課文,為教知識而教知識,必須緊密聯系日常生活實踐,特別是讀寫聽說活動,把課文中蘊含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活化為呈現在學生面前的一盤盤美食,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學要所需”“學有所用”,從而激發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并積極運用所學知識,發展自己的語文能力。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論是講解還是描述,抑或是復述,其語言都應該是活潑新穎的,富有情感和魅力的。總而言之,都應當對學生是一種新異的刺激,易于引起學生的注意,并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沒的熏陶,引起學生的模仿和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注重了“教”與“學”的結合,只有在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的發展自身的教學技能,不斷的迎合新課改的需求,不斷探究出新的教學方式,才能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形勢,只有摒棄舊的教學手法,當然以往的教學手段不都是落后的,我們也要適當的保留以往的有效的教學手段,再與新的教學理念和手法相結合,才能使語言成為學生所愛。
四、總結
思維、情感、需求、方法、語言都是構成閱讀教學藝術的最基本的要素,它們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交叉滲透,不可或缺。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只有實現“教”與“學”的完美結合,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效率。要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與“學”的有效結合,就需要老師們根據新課改的要求,來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不斷地在教學過程中學習,從而達到高效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坤慶.現代教育哲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愧文錦.語文考試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