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體夫
摘要: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預期的教學結果,是師生雙方據此展開各種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評定教學活動效果的依據。所以,在中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采取有效的方法來指導學生閱讀,才能取得閱讀教學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文體感悟
隨著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的出現與解決,閱讀方法也從多方面發生了改變,順應了現今閱讀教學的需要。首先,閱讀由課內向課外擴展,不再局限于課堂。語文教材僅僅幾冊,根本滿足不了現今學生的閱讀量。如果沒有課外閱讀量的補充,很難達到培養能力的效果。同時,課外閱讀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認知面。多接觸不同的思想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辨能力,促成個人獨特思維的形成。其次,從閱讀方式方面來說,教師會指導學生根據需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如略讀法、精讀法,針對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最后,根據閱讀能力的加強,學生的閱讀方法也會按層次提升。比如說,最開始的閱讀也許是積累性的閱讀,當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便會產生以理解為主的閱讀,然后再有選擇的去評價閱讀,甚至于鑒賞閱讀。這是學生閱讀能力不斷提高的一種標志。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語文課程標準》)這段文字傳達給我們的意義在于,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要把握好引導的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指導學生從整體閱讀把握文章內容
整體感知可謂是閱讀文章的第一步。這一步做好了。對后面通常將要進行的局部和具體問題的深入探究會起到很好的整體上的宏觀把握作用。反之,閱讀文章的主旨、基調、思路、寫法等方面的內容不明或不清,局部和具體的問題將得不到很好的深入探究。最終無法全面準確地把握全文。《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更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在閱讀中進行“整體感知”是閱讀教學的起點和指導思想,但并非是在閱讀教學中追求“面面俱到”,實際的教學中不可能作到“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同時,它不排斥講授過程中對課文內容的有重點地安排和區別對待,有時抓住點睛之筆,能起到高屋建瓴,一語勝千言的效果。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抓住了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就把握住了全文的情感基調,一句話就能從整體的角度觀照全文,促使學生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內涵。但是不排斥局部分析,并不是要對字詞句進行過細分析,“注重單獨部分而忽略全部是畸形的學習。”既然“整體感知”在閱讀過程中能發揮如此大的積極作用,那么我們在閱讀教學時要如何進行“整體感知”的教學方式呢?我們都知道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是字、詞、句、段圍繞一個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構成的有機整體。根據從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心理特點,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也應引導學生先對文章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再對各部分作具體分析,最后再回到整體上進行綜合歸納,從而達到對整篇文章內容的準確感知和深入理解
二、各類文體文本的閱讀方法指導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針對文體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我們要有的放矢,充分發揮不同在文體在具體教學中的不同功用,對學生進行個性養成的培養。文體不同,但都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養成方面,培育學生的讀寫能力方面,以及學生的思維方式的形成方面都能發揮其重要的作用。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閱讀規律外,還要懂得各種體裁作品各自的閱讀規律,在閱讀時能恰當的應用一定的閱讀方法。體的多樣性和獨特性,賦予了我們語文教育豐富多彩而各有側重的教育內容與形式,如文學作品便于進行情感和美感教育,記敘文便于進行社會、人生教育,說明文有利于培養學生清晰、嚴密的思維和準確表達的能力,議論文有助于培養學生邏輯思辨、析理說理的能力,等等。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教學價值,也有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目標。反過來說,教學目標的確立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也受到文體的制約,因為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目的、功能和語體特點。
三、指導學生立足文本,提升閱讀效果
洪鎮濤先生認為“文本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范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立足于文本,組織學生和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無疑文本對語文教學至關重要,所以我們要立足文本。但解讀文本絕不是教師對課文一字一句的分析,學生逐字逐句的記,以老師的講解作為唯一的理解,把老師的講解奉為金科玉律,這是傳統填鴨式的教學,不符合課改的精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教學必須遵循新課標的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正確處理好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角色關系,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的特點和難點,就在于將文本語境的引申含義或者內容講出來。我們往往不注重文本自身的挖掘,而習慣于注重文本以外的東西,而這些又常常與讀者自身的知識、經驗、思維定式緊密關聯,與教師程式化引導不無關系。對文本誤讀的直接結果造成了對文本的肢解、曲解與誤解,進行舍本逐末式的肆意遷移。因此,師生所解讀的只是面對文本產生的無意識流動,無邊界的拓展與延伸。這樣學生將一無所獲。讓文本自己說話就是尋求文本之間的合理性。我們并不需要弄清古人內心的一些偶然的想法,或者什么一閃念之類的,那樣的‘原意我們不可能知道,要說也只能是猜測性的;我們只是要把握他的思想的思路,我們只要把文本的思路理順了,按照這個思路,接下去會說什么話,或者,如果換一個環境,在另外的條件下,按照這個思路,它會說什么話,這是我們能夠把握的,關鍵是要把那個思路理順。認清了這個理,摸清了這條路,就可以披文入情,沿波討源,悟深隱之意,知陌生人之心。
參考文獻
[1] 陳靜,中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討論有效性的研究,山西師范大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