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銀祥
【摘要】教育不僅是要傳授知識,更要傳遞正能量,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方式、健康的做人原則,讓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對健康元素的探尋、對傾訴平臺的建立以及對情感的細膩培養,都是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的方式,本文對此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心理健康;嘗試教學;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健康的心理能夠對學習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在教育的過程中,只要采取正確的方式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發,在心理上進行滲透教育,就能夠實現全面提升學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目標。
一、掘地三尺,探尋健康元素
挖掘健康的元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在挖掘健康元素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師的帶領和指導,另一方面需要學生的對健康元素的一種敏銳性,在接受的過程中對其不排斥,能夠通過滲透而與意識進行有效的結合,真正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在教學中,我經常通過引導,從教材中挖掘一些健康向上的詞語、句子和主題,用健康元素來塑造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例如:在學習《沁園春·長沙》時,這篇課文是毛澤東的一篇代表作,通過對課文的熟悉和了解,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作者的博大胸襟。在對課文進行講解時,我有意地將課文中的一些元素進行挖掘,如“盡染”“百舸爭流”“漫山”等等,當講解這些詞時,我讓學生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將景色用自己的話語進行表達和表述,“我看到了巍峨的高山,濃霧下氣勢磅礴,讓我心曠神怡”,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思想來說也是一種激勵,有效的激勵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更有信心與興趣,增強心理抵抗能力,能夠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中去。當學生對元素的挖掘有偏差時,要用鼓勵替代批評的語言,這樣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習慣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使其在今后的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而養成認真嚴謹的態度和健康的心理。
探尋健康的元素時,要對所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進而進行深度的挖掘。探尋的過程中,要養成積累的習慣,對于好的健康向上的元素都“存倉”,當心理上有不愉快時,可以用這些來進行疏導。健康的元素是能給人帶來愉悅感的因子,教會學生們如何挖掘能夠真正的讓學生喜歡上學習,這也是逐漸滲透的另一種隱形形式。
二、融會貫通,搭建互訴平臺
健康的元素需要在進行系統的整理和搭建后,對其進行鏈接和詮釋。鏈接的過程是對知識的串聯過程,對于學生而言,鏈接就是穿針引線,讓健康元素能夠有個比較完整的結構,而詮釋則是對知識的一種實用解答,讓學生明白該怎樣使用。在教學中,我通過組織活動,將健康元素融入其中,讓學生能夠傾訴的平臺,有空間表達自身的看法,進而搭建一個互訴的平臺。
例如:在教學中,我經常組織學生進行“我想說……”的主題作文活動,把學生的心里話結合所學的知識,把感想和感悟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在活動中交到想傾訴的人手中,可以用班級內部郵寄的方式統一交到我的手中,寫上收信人的名字,由我統一進行分發,在活動中學生們逐漸從“不習慣”到“很習慣”的參與態度轉變,為心靈敞開了一扇窗戶,搭建了一個平臺,學生在面對壓力時能夠通過自主的引導,來進行自我調節,進而克服學習上的種種壓力。在學生的身心教育中,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學校經常對學生開展互動性的活動,為學生搭建一個平臺,這種活動可以是學習互動,也可以是其他的交流活動,通過活動的方式,促進學生們的交流,以此來為學生尋找發泄口。通過這類的活動,促進學生們的交流,鍛煉了他們對情感的表達,健全了心靈,在學生們的潛意識里產生對健康心理的保護理念,強大了學生的內心世界。
傾訴的方式對于健康心理的滲透有重要的作用。傾訴的過程也是抒發和表達的過程,通過這種互訴的形式,學生能夠敞開心扉,對事物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教師也能夠對學生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對于今后的教學和心理疏導有了更具有針對性的教育。
三、勞逸結合,誘發愛的情感
近幾年在教育界有一個比較流行的名詞,叫做“中國式教育”,這種教育是基于與國外的教育相對比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國內教育的弊端,總結出這個教學名詞。中國式教育主要的特點就是以分數說話,用分數來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然而,隨著教育的不斷探索和總結,這種衡量方式所潛藏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越來越突出,并且導致的后果都比較嚴重。在教學中,面對這種情況,我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放下心理壓力,勞逸集合,從內心抒發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例如: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雙重壓力下,一部分學生就會有煩躁、失眠、情緒不穩定、灰心等表現,還有的同學會離家出走,用私自逃學的方式來對減輕和逃避壓力,而且這種現象惡化的步伐非常快,嚴重的會使學生在考試不理想時有自殺的傾向。面對這種情況,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會將學生感興趣的名人故事、古代神話傳說或者一些有意義的小游戲融入其中,在對學生進行測評時,也會綜合進行評價,將平時的表現、測驗等融入到課業成績當中,
通過比例綜合對學生進行打分,在分數上不排列名次,并將平時的表現也作為期末衡量學生表現的一部分,通過這種方式,在教育上進行轉變,充分的給學生以時間,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勞逸結合是我們在教學中一直倡導的教學方式,通過對學生的學習和休息進行合理的安排,讓學生能夠很輕松的掌握所學知識,這對學生的心理來說是減輕重量的較好的方式,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要以這種方式為本不斷進行創新,從不同層面上對學生進行壓力的舒緩,誘發出愛的情感。
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融入各個學科,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創新的教學方式,將健康的元素進行挖掘與重組,在講解知識的同時逐漸融入到學生的內心之中,使學生們一邊提升學習的能力,一遍塑造強大的心理,能夠獨自面對各種挑戰,面對困難時,也能夠迎難而上,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濮春銀.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嘗試[J].新課程導學,2013(5).
[2]肖江紅.嘗試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健康教育[J].新課程:教研版,2010(5).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