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森 崔佳
摘要:本文作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實際工作經驗,淺談了農機化現狀。并指出了今后的發展趨勢。以期對今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農機化;現狀;發展趨勢
一、農機化發展現狀
1.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直接因素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扶持力度的增加。發揮了對農業機械發展的市場導向作用,加快轉變了農機化發展方式,調整優化了農機裝備結構。推進了全程全面機械化發展,解決了種植戶生產中急需的機械化生產問題。
2.農機裝備水平逐年增長。
3.農機化作業水平顯著提高。
二、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農機化發展布局不平衡
由于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和分散性,需要農機品種多、數量大,存在過剩和短缺并存的現象,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的全面發展與農機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一些農作物的部分生產環節作業,目前沒有成熟的技術或機具能夠適用等;還有些農作物的農機、農藝措施目前還難以結合,導致部分生產環節不能實現機械化作業等。
2.農機化結構發展不同步
農業機械數量快速增長,而農機維修服務網點少,專業水平低,服務能力跟不上,與快速發展的農機裝備水平不同步;技術培訓與農機推廣發展沒有同步,受到培訓經費、培訓場地等因素的影響,農牧民的新技術培訓整體滯后。新機具利用率低。
3.土地規模經營程度較高,但農機合作服務組織沒有形成規模
農業機械使用水平低。農機經營總體效益差,農村勞動力轉移緩慢,致使土地的流轉動力不足,農民受教育程度低,觀念保守落后,農機合作服務組織剛起步,組織化程度低,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運行機制沒有形成,這些因素也一定程度阻礙了新型大型機具作業優勢和機具效率的發揮。
三、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策略和趨勢
1.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策略
首先,我國的農業機械發展應更加重視對高科技的投入和應用。我國的農業機械裝備技術應與信息技術、儀器與控制技術、現代液壓技術以及現代微電子技術等先進的科學技術有機的融合。同時應該向著機電一體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發展了:其次,當前我國應繼續研發和生產與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特點相適應的農業技術設備。認真分析和研究我國農業的生產規模、農業資源、經濟實力以及農藝制度等現狀,結合我國農業生產的自身特點,從而發展出與之更加相適應的農業技術設備:最后。應逐步提高農業裝備產品的質量,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生產農業裝備產品的企業應建立一套完善的產品質量保證和質量管理的體系,提高農機產品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舒適性,進一步的改善使用人員的作業條件,從而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2.我國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發展趨勢
自動化以及智能化是我國農機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也是我國發展節約高效農業的最主要措施。
(1)計算機技術和電子技術的應用
在農業機械裝備中使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可進一步的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技術的發展。微型化、小型化的芯片出現也為農機產品實現完全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供了條件,例如在農機裝備上安裝電子監控裝置,這樣種植戶就能夠實時的掌握裝備的工作情況,發生故障時能夠及時的開展調整,增加作業的質量。我國電子設備的性能若更加完善,農業裝備也可以更好的適應噪音、灰塵以及潮濕等不利的環境,其耐久性和可靠性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2)應用農業傳感器技術
若想落實農業機械的自動化控制。首先我們應該可以實時的監測農業裝備的工作情況,發現問題馬上調整。其次就是應可以準確的評價農產品的生物學的性狀和活動,因此應用農業專用的傳感器技術就變得非常關鍵了。目前。農業傳感器的應用效果還是較為理想的,運用谷物濕度傳感器對谷物的濕度開展實時的監控;運用溫度傳感器可以準確的測量糧食儲存和烘干過程中的實時溫度等等。
(3)農用機器人技術
作為機電一體化的實例,農用機器人集成了自動控制、機械電子計算機以及人工智能等多種高新技術,農業的環境復雜多變性和作業對象對農用機器人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盡管目前農用機器人技術還面臨著一定的問題,可是隨著計算機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此技術也會變得更為完善。
(4)建立更加精確的農業體系
此內容的核心思想就是應第一時問的得到農作物產品并了解影響生物生長環境因素的相關信息。分析研究其原因,進而制定出技術上可行與經濟上有效的提升措施。按照實際的要求開展調控,主要的支持技術有3S技術、決策支持系統、智能化農業機械技術以及信息處理和采集技術等。在我國工業上計算機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了,歷此,在我國的農業機械裝備上應用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也應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結束語:
經過上面的描述,我們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以及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趨勢兩個方面的內容開展了討論和分析。當前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飛速發展。我國的農業若想真正的落實可持續發展這一目標,現代農業裝備技術也必須體現出多學科交叉和綜合這一特色,隨著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也一定邁向更高的水平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