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真
素描,是造型藝術之母。素描課程作為藝術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對于學生建立空間思維,打好造型基礎,是各門類藝術學科的重點基石課程。同時素描也作為創新性思維的表達載體,藝術創作的前期草圖階段,本身也承載了藝術創作的各個階段;對于藝術設計專業和造型藝術各個專業,素描課程都是貫穿四年的必修課程。
但是對于通識教育的大學公選課,面對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作為“藝術欣賞和實踐”模塊的公共選修課,素描應當以什么樣的面目出現,學習素描的意義何在?面對什么樣的困境?學習素描應當以什么角度入手?本文從這三個問題入手,探索公共選修課的素描課程新的教學實踐模式。
一、公選課學習素描的意義何在?
1:全國各所大學的通識教育公選課里有一個“藝術欣賞和實踐”模塊,對于“藝術欣賞”這個環節,所有的古典藝術作品和當代藝術作品,除了背景介紹環節,都涉及了造型、空間、構成、黑白灰關系、審美意識等這些造型基礎概念,而這些概念均是素描課程所研究的范疇,在學生進入某一種藝術形式作品欣賞階段之前,以公選課的方式進行統一教學,為“藝術欣賞”模塊打好基礎,是開設公選課“素描”課程意義之一。
2:同樣針對“藝術欣賞和實踐”模塊,對于“藝術實踐”這個環節,對于任何一門藝術實踐課程,均涉及到構圖、線條、筆觸、黑白灰關系、重力、力動等造型表現手段,而這是“素描”課程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通過學習素描課程,解決各門類藝術實踐課程無法跨越的藝術表現載體——表現手段,是開設公選課“素描”課程意義意義之二。
3:面對各學科即分化又交叉的新形式,學習公選課素描課程,以設計素描的思維方式做為紐帶,使學生思維活躍立體,為培養一專多能的交叉型復合型人才打造思維廣度,這是開設公選課“素描”課程意義意義之三。
4:如果說“藝術欣賞和實踐”模塊是博雅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了培養具有——心智的自我認識、自我批判以及自我完善的能力、具備卓越品性和辨識力的“人”。那么選修課“素描”就是“藝術欣賞和實踐”模塊最重要的基石,這才是開設這門選修課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二、公選課學習素描面對什么樣的困難?
1:非藝術類生源藝術素養弱,基礎差。選修課學生不是藝術專業學生,高考沒有結束過美術專業培訓,為了高考也沒有時間學習美術,基本上是零基礎。我曾經在課堂上做過隨機小調查、很少有學生說得出學校所在地上海外灘的建筑形式,就是上海本地生源面對家鄉的建筑也是了解一般,對西方著名藝術家或者中國當代藝術家也是僅僅有些面熟。
而藝術欣賞能力是需要花時間培養的,完全沒有建構欣賞基礎的學生,為老師的藝術教學增加了極大的難度。
2:公選課學分低,課時量少,以我校的藝術類公共選修課為例,每門課只有2個學分,課時為32課時,個別課程甚至是1個學分,16節課。課程要求是欣賞加實踐,對于課程要求一般教學大綱會用“欣賞和實踐并重”一句話帶過,但是這個要求,要在32課時做到,面對公選課的零基礎學生,對于教師說來真是考驗教學手段。畢竟學生連鉛筆都不會削,真是從零教起。
如何做到“欣賞和實踐并重”,如何安排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的比例,這也是一個大問題,藝術欣賞和理論課程占得太多,學生會沒有操作感受,難以真正理解畫面,糊里糊涂的學成一鍋粥,很快就失去興趣。而實踐課程安排多一點,使學生既能欣賞又能動手操作,真正學進去進而摸到藝術的大門,完成博雅藝術教育的目標,16到32的課時,時間又根本不夠。
三、學習素描應當以什么角度入手?
既然素描課程對于“藝術欣賞和實踐”模塊是非常重要的,而素描課程又是極端嚴謹的造型重頭戲,是所有藝術門類的入門敲門磚。那么面對公選課的學生基礎差,教學時間緊的客觀問題,尋找一個可以快速建立造型意識的觀察角度,挑選一種抓大放小,控制全局的素描表達手段,就顯得非常重要,抓住大綱、綱舉目張,完成短時間內“欣賞和實踐”并重的教學目標。
1:結構素描:結構素描教學起源于1919年德國包豪斯學校開創的結構素描的理念,被整個西方藝術教學廣泛接受,引入我國是上個世紀80年代,在90年代被各大藝術專業院校廣泛應用,形成中國的設計學院基礎造型教學體系。
結構素描是以理解、剖析、認識、重構結構為最終目的,放棄了豐富的光影調子,采用簡潔明了的線條為主要表現手段。結構素描關心的是對象最本質的特征,這些本質特征要從具體的現實的形體中提煉和概括出來。為了提煉對象的本質特征,學生必須學習采用直擊結構的觀察角度和由內而外的觀察方法。
2:表現性素描:所謂表現性素描相對于客觀寫實的嚴謹寫實素描而言的,它側重藝術創作視角,結合作者自我表達的需求,注重獨特自我的個性化表達。
表現性素描強調作者內心的自我感知體會,結合客觀物象的具體特點,其目的不是為了描摹現實世界,而是注重創作新的藝術形態,培養學生的主觀創作能力,是稍縱即逝的藝術感受和敏感心靈相互碰撞的產物。
表現性素描載體豐富,既可以是傳統的畫具,也可以借助多種材質,多種工具和多種表達手段,對于素描表達能力比較差的選修課學生是良好的助力手段,幫助他們繞過造型基礎差這一硬傷,進入自我表達的自在創作狀態。對于提高學生的繪畫興趣,贏得成就感,激發對生命真實情感的表達欲望,有著很好的作用。
3:結合結構素描和表現性素描:
所謂結合結構素描和表現性素描,就是利用結構素描的觀察視角,舍棄客觀世界原本存在的光影關系,從而使物象接近結構本質。在這個觀察角度基礎之下,借助表現性素描的表現手段完成公選課素描的“實踐”過程。
四、素描公選課最終應當以什么樣的面目出現?
1:由于運用結構素描的觀察角度,使學生可以更加迅速的了解到客觀世界的本質特征,而這種由內而外,360度環繞式觀察客觀世界的觀察角度,可以為學生建立理性而嚴謹的創作基礎,為創造性表達營造一個扎實準確的精準客觀物象。
2:結構素描借助“線”這一種表現形式,對于基礎差的學生更加單純,使其在初次接觸素描時,思維更加強大。線是經過同學們抽象提煉產生的結果,在客觀世界中不存在的線,在藝術世界中可以有,但是相對單純,成為引導學生進入宏大結構世界的一條旋梯,激發學生的成就感。
通過結構素描和表現性素描結合,可以使學生較快的跨過描摹抄襲的階段,豐富的形象思維和慎密的抽象思維相結合,進入到藝術表現的另外一種狀態“圖式思考”。靈感的不斷涌現,自我的個體和畫面不斷碰撞,一個新的世界甚至不是學生自己可以完全控制的,這對于博雅教育一直希望做到的:“年輕的靈魂中發展出的卓越品性和辨識力。受過這樣一個教育的心靈將能夠分辨,偉大的精神與瑣碎的感官世界、靈動微妙的生命力與刻板僵死的條文教條、還有真正杰出的洞察和創造力與循規蹈矩的平庸,它們之間是何區別。(備注1摘自——兩位老師論博雅教育)這樣的結果是使學生完成作品的時間縮短,真正感受到自我的創造力,充滿自信,進而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公選課的課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