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要:當前,從屬于工科范疇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多把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三大構成”作為專業基礎課引入其課程體系當中。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也較多地沿用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更多地把課程目標定位在學生對造型、色彩及空間的觀察、理解、概括和表現的能力上,進而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作為更高層次的培養要求。然而,從現有的教學反饋來看,學生并未在課程中獲得與其專業發展相匹配的理論知識也未能得到能力的培養。因此,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三大構成”課程的教學改革可謂迫在眉睫。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三大構成;教學
“三大構成”教學體系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引入我國至今,一直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甚至可說是居于核心地位不可動搖,而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也和其地位一樣,變化甚少。而在現今的新興學科中,從屬于工科范疇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在引入“三大構成”課程作為其專業基礎課的同時,也把藝術設計專業的“三大構成”課程授課模式進行沿用,在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幾乎和原來沒有任何區別,這就導致了該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數字媒體專業的培養目標出現較大差距的問題。
具體說來,在藝術設計專業、“三大構成”課程的教學中,主要是培養學生對事物的造型、色彩、空間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以及表現能力,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些目標內容,無疑也是符合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藝術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的,但其教學的方法手段及教學內容,卻不適用于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而且在實際的教學反饋來看,學生并不能在采用傳統模式教學的“三大構成”課堂中獲得與其專業發展相吻合的基礎知識,相應的能力也沒有得到培養,甚至比較大范圍地出現一些比較消極反饋意見,如“完全不知道這個課程和本專業有什么關系”、“這個課毫無用處”等等。當然,我們不能單純以學生的反應作為評判課程效果的依據,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前的課程教學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1 存在問題
將本課程的各種情況從以下方面進行總結,大致可以歸納為幾個問題:
1.1 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
在當前“三大構成”的教學上,更多沿用原來的教學模式,停留在簡單的理論講授與學生的設計練習相結合的模式上。首先,理論的教學停留在比較淺顯的概念教學而非系統、科學的理論教學;其次,學生的設計練習,通常采用純手繪、純手工制作或者借助電腦輔助制作成平面圖像的方式。而學生的設計練習并未真正達到設計的要求,很多是在參考前人的作品基礎上進行簡單變化,甚至是借助所謂模仿,但其實是抄襲來完成作業的。
然后是教學的內容方面,更具體地表現在所使用的案例材料方面。一般來講,目前“三大構成”的教材大都是針對藝術設計專業來編寫的,里面的案例也更多的是藝術設計的基本內容,如針對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的基本原理而選用平面廣告海報、招貼等作為案例,針對立體構成原理的說明,就采用公共雕塑、建筑等作為案例。但這些內容并未引用,或者鮮少提到引用動態視頻媒體方面的實際案例。
1.2 教學目標與課程要求設置
上文已經提到,目前的“三大構成”課程,在課程目標設置上主要是關于藝術設計素養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但是缺乏與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相吻合的理論知識與技術的導向。學生之所以會產生一些消極的課堂反饋,主要是沒有從課堂當中吸取到能夠與本專業的發展產生關聯的知識。
舉個簡單的例子,本人在課堂上講到構圖原理法則時,課本案例只有幾個非常簡單的點構成的圖像,一開始學生對其興趣缺缺。但當本人把這個簡單的點構圖與實際的視頻拍攝構圖結合起來進行說明,把點的位置具象化為出場人物的位置時,學生就從開始的毫無感覺,變為有較多的課堂互動,并能陳述出一些個人的思考與觀點。因此,并不是“三大構成”課中的這些基礎知識與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之間沒有關聯,而是在教學過程當中缺乏對學生的引導,指引其將基礎理論與后續的專業課程加以關聯。這種情況的出現,除了因為目前的“三大構成”課程結構體系的制約以外,還跟授課教師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了解程度有關。三大構成課的教師如果對數字媒體技術這個專業缺乏了解,就很難把這個課程與專業進行緊密地結合。
1.3 課程作業的設置
在三大構成作業形式設置上,也存在和專業脫節的問題。普通的手繪或者手工制作的作業形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了。無論是手繪還是手工制作,對工科專業的學生來說,無疑是磨練耐心的考驗,是一種能力的培養,但這卻不是其無可或缺的能力。換句話說,不應單純以手繪能力或手工制作能力來規限學生,制約學生的創意表達。比如說有些學生的手繪能力比較一般,但并不妨礙該學生利用其它形式來進行創作。因此,三大構成的作業形式,應該有所變化,盡量采用多樣化、且較為開放的形式。
2 具體的解決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目前本人總結出幾點淺薄經驗,希望能從的課程教學方面對“三大構成”進行一系列的變革:
2.1 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方面
在教學模式上,應設法把學生變為學習主導,通過教學引導讓學生自己訂立課題而不是教師布置一個千篇一律的作業題目,然后給出參考,讓學生進行機械的練習。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加入更多形式的案例,尤其是數字媒體類的作品案例,讓學生既能在作品分析中能逐漸理解“三大構成”的基礎理論,又能對自己所學專業有一定的了解。
2.2 教學目標與課程要求方面
在教學目標方面,在原有的基礎上應增加與專業緊密結合的知識與技術的引導,充分體現“三大構成”專業基礎的課程特性。與此同時,對師資會有一定的要求,承擔“三大構成”專業教學的教師除熟練掌握本課程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外,還應有一定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基礎,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專業引導。
2.3課程作業設置方面
對針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三大構成”課程作業的設置,應采取開放性的題目與作業形式,結合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特色,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的特點,選擇其擅長的表現形式來完成課程作業,如照片拍攝與數字處理技術的運用、視頻拍攝與后期制作等。
以上是本人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關于“三大構成”教學改革的思考,可說是本人對數字媒體技術專業 “三大構成”課程作出的初步探索,旨在能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好地進行課程建設,讓本課程的教學目標與數字媒體專業的培養目標相匹配。
參考文獻:
[1]陳巖.從包豪斯的基礎課程看當代三大構成教育.藝術與設計.2010(9).
[2]楊靜,楊軍林. 淺談包豪斯基礎課與中國“三大構成”教學.藝術教育,2010(10).
[3]王平. 藝術設計三大構成的課程統整與優化[J].藝術教育,2012(11).
[4]梅倩. “三大構成”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基礎教學中的問題與建議.藝術科技,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