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也是物理教學的重要手段,而所有物理實驗的開展都離不開恰當、合適的實驗器材,隨著教學儀器配套與達標活動的開展,教學儀器日臻完善,為初中物理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但是,一方面教學儀器不可能一應俱全,特別是廣大農村學校教學儀器尚不能很好地滿足教學需要;另一方面經常使用成套儀器進行教學也會使學生失去新鮮感和對物理產生高深莫測的神秘感,從而影響了學生物理的興趣和信心,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如何充分發揮自制教具的作用,特別是學生自制教具的作用,已成為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我對此進行了探索,認為其具體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興趣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興趣是學生進行學習等實踐活動的內在積極因素性,強烈而持久的興趣是學生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對初學物理的初中學生來說,只要激發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他們就會以滿腔的熱情,積極主動地投人到物理學習中,物理課堂就會變得開放、活躍,氣氛熱烈,教學效果自然會倍增。
由于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多自此學生的身邊:一個杯、一只蛋、一把梳子、一個礦泉水、一個碟子......,都可以成為自制教具的原材料,在教學中使用這些由學生熟悉的生活材料制作的教具,用它們產生物理現象,探索物理規律,讓學生從“知”的環境中發現“未知”,學生會倍感親切,產生強烈的探求欲望和學習興趣,好象真理的發現者就是他們,自己成了學習物理的真正“主人”,從而不再覺得物理理論是空中樓閣,可望不可及,研究物理并不神秘。這樣,對物理的神秘感破除了,學習物理的興趣激起了,學好物理的信心也就樹立起來,課堂上不再拘謹、膽怯,開始敢于大膽發言,使課堂氣氛逐漸活躍起來,從而調動起了學習物理的積極主動性,特別是差生,有了成功的體驗,對物理有了積極的學習興趣,也就變得愛學、好學、從而學得比較好了。例如:在上到《透過透鏡看世界》這節時,我取出一個學生課前作好的一個望遠鏡:兩個大小不同的透鏡,用兩個硬紙筒將其固定在中間,兩個紙筒可以自由伸縮。讓同學用它去觀察景物,雖然做得很粗糙,觀察的效果也不太好,但卻讓這個學生有和伽利略齊名的感覺。
2.增強演示效果,完善教學效果
麥克斯韋說:一次演示實驗所使用的材料越簡單,學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徹地獲得所驗證的結果。雖然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投人的增長,使得各校的教學儀器日臻完善,但適時使用自制教具卻能增強演示效果,起到意想不到的好作用。例如:在演示證明大氣壓存在的馬德堡半球實驗時,我補充演示了這樣一個實驗:取一個大家常吃的大蘿卜,中間包攬一切,取其帶根一半,中間挖空,然后將其用力按在一潔凈的平底盤子里,這時,拎起蘿卜根,會連盤子一起帶起,用很大的力才能將它們分開,由于所用的材料極為簡單(半個蘿卜,一個
盤子),又來自學生身邊,學生深信不疑又極想弄清其中原因,教師趁機分析引導,使學生真正明確地認識到了大氣壓的存在,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啟迪思維,激勵創新
初中學生年齡小,好觀察,愛動手,而自制教具所用材料大多來自學生的生活實際,容易尋找,因而老師演示使用后學生就會產生自己動手做一做的欲望,老師再予以適時激發引導,使學生產生“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的創造動機,激勵學生發明創新,想方設法使教具變得更加完美、適用,這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用物理學的觀點重新認識自己周圍環境中的事物和現象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啟迪作用。例如在第一節物理課時,我取出我2012年參加縣里舉行的自制教具大賽,并獲二等獎的作品------《火箭模型》:飲料瓶、軟塞子、氣門心、等做成。課后在我啟發引導下,很多學生回家制作,有些還貼著各種字樣,如“神六”,“長征三號”等。使學生開闊了思維;同時,學生們在制作過程中,不但要親自動手尋找合適的工具、材料,還要動腦考慮解決一些與之相關的問題:如何使裝置更美觀、合理,如何使飛得更、更穩,培養了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積極的思維能力,及判斷、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都是十分重要的。
4.前期操作,訓練技能
不論老師還是學生自制的教具,一般制作都比較簡易,例如用身邊的物品制作的簡易測力計、杠桿、電學實驗用開關和燈座等,通常都是就地取材,易制易修,且可達到人手一個,因而在教學中使用時就不怕弄壞,在課堂與課下都可放心讓學生去觀察、觸摸,甚至拆卸、重裝,這樣,可訓練出學生熟練的實驗技能,然后再用正規廠家生產的儀器進行實驗,學生們有了前期的操作訓練,實驗時就會少出錯,甚至不出錯,順利完成。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動手能力,又訓練了其實驗能力,教學效果自然不錯。
5.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勤儉意識
物理教具是用來做物理實驗,幫助學生接受物理知識的輔助工具。因此,它的制作必須符合物理原理和科學理論,即教具必須既能反映出所要學習的物理現象,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物理理論,而它的制作自身又必須遵循一定的科學理論,這就要求學生在自制教具的過程中把物理知識很好地應用于實踐,然后在總結經驗,檢驗、檢查自制教具的合理性、科學性及不足,通過來回、反復反饋,既應用理論解決了實際問題,又用實踐證明了理論的正確,從而培養了學生正確對待知識的科學態度。
同時,在教具制作中,還要引導學生注意如何變“廢”為“寶”,利用生活中一些廢棄物如小鐵絲、廢鐵片、木材下腳料、用完的一次性針管(注意消毒)等,制作出各種各樣的教具,既節約了資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可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勤勞儉樸的優良品質,間接地對學生進行了品德教育。
總之,自制教具天地廣闊,大有可為。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通過師生共同動手制作教具,既鍛煉了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又培養了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優秀品質,還可開闊學生眼界、活躍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對推進新課改的深人開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值得廣大師生大力開展。
作者簡介:
甘邦敏,男,壯族,現任中學一級職稱,出生于一九七一年4月,職務:教師,籍貫:廣西橫縣,學歷: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