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蕓 朱勵民 潘成文
●診治分析
漿細胞性乳腺炎65例診治分析
劉蕓 朱勵民 潘成文
目的 探討漿細胞性乳腺炎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方法。方法 回顧性分析、總結65例漿細胞性乳腺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一般資料、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和治療、治療結果等。結果 患者均行手術治療,55例(84.6%)患者治愈,其中切口甲級愈合47例,經門診換藥后傷口延期愈合8例;另10例(15.4%)患者因手術范圍不夠,3~8個月后復發,經再次手術后好轉。41例(63.1%)患者乳房遺留不同程度的手術瘢痕,但乳房無明顯變形;23例(35.4%)行象限切除術或瘺管及病變導管區段擴大切除術的患者乳房有輕度的變形或縮??;另有1例患者(1.5%)行乳腺單純切除術。結論 漿細胞性乳腺炎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早期診斷困難,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漿細胞性乳腺炎 臨床特點 治療
漿細胞性乳腺炎好發于非哺乳期、非妊娠期的中青年女性,是一種以乳暈區腫塊、乳頭溢液、乳頭凹陷、乳房膿腫、乳頭部瘺管、非周期性乳房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非細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膿性疾病。該病發病率不高,約占乳腺良性疾病的4%~5%[1]。漿細胞性乳腺炎病程較長、病因不明、臨床表現復雜多變,極易誤診,誤診率可高達56.9%~73.1%[2]。漿細胞性乳腺炎如不能早期確診并妥善治療,極易造成病情遷延不愈,最終致乳房毀損,嚴重影響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3-4]。本院2001年1月至2015年1月共診治漿細胞性乳腺炎患者65例,現將診治經過報道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均為非哺乳期、非妊娠期女性患者,年齡19~62歲,平均38.5歲;病程6d~5年;有哺乳史48例(73.8%),無哺乳史17例(26.2%)。其中病灶位于左側乳房27例(41.5%),右側乳房30例(46.1%),雙側乳房8例(12.3%);病灶單發41例(63.1%),病灶多發24例(36.9%)。
1.2 臨床表現 本組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乳房腫塊、瘺管、溢液3種類型。乳房腫塊27例(41.5%),其中24例位于乳暈區或乳暈旁,僅3例分布于其他象限。發熱3例(4.6%),體溫不超過38.5℃。乳頭溢液21例(32.3%),分泌黃色渾濁液體或白色脂樣分泌物,伴有臭味,其中3例為乳酪樣物質。乳頭凹陷25例(38.5%),皮膚破潰12例(18.5%),瘺管形成16例(24.6%),5例(7.7%)為復雜性竇道,病程均在2個月以上。
1.3 輔助檢查 本組患者均行血常規檢查,僅5例(7.7%)出現血WBC或中性粒細胞輕度升高。65例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均示乳腺導管擴張、迂曲,其中27例(41.5%)表現為腫塊,內部回聲不均勻,形態不規則,邊界模糊,無惡性特征。25例患者行鉬靶檢查,BI-RADS分級Ⅱ級8例(32.0%),Ⅲ級13例(52.0%),Ⅳ級4例(16.0%)。21例乳頭溢液患者行涂片細胞學檢查見漿細胞及其他炎性細胞,均未找到腫瘤細胞。腫塊針吸細胞學檢查6例,未見腫瘤細胞。
1.4 診斷和治療 本組患者根據病史、體檢、彩超、鉬靶、針吸細胞學檢查等作出初步診斷:漿細胞性乳腺炎。本組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其中26例(40.0%)患者有皮膚紅腫等急性炎癥表現,先予廣譜抗生素和甲硝唑聯合抗感染,加用地塞米松以控制炎癥,等臨床癥狀緩解、腫塊縮小、炎癥明顯控制后行病灶切除術。其余39例(60.0%)患者根據不同情況行乳腺區段切除術、象限切除術、瘺管及病變導管區段擴大切除術、乳腺單純切除術。
1.5 治療結果 55例(84.6%)患者治愈,其中切口甲級愈合47例,經門診換藥后傷口延期愈合8例;另10例(15.4%)患者因手術范圍不夠,3~8個月后復發,經再次手術后好轉。術后,41例(63.1%)患者乳房遺留不同程度的手術瘢痕,但乳房無明顯變形;23例(35.4%)行象限切除術或瘺管及病變導管區段擴大切除術的患者乳房有輕度的變形或縮??;另有1例患者(1.5%)行乳腺單純切除術。
2.1 病因 漿細胞性乳腺炎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考慮與以下因素有關:(1)乳頭發育異常,乳頭內陷、畸形;(2)乳房外傷、炎癥,致乳管損傷;(3)內分泌失調,乳房退行性變致乳管肌上皮細胞退化,收縮無力[5];(4)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6],在臨床中也發現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質激素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5)部分乳頭溢液、乳暈部膿腫,穿刺液中可分離和培養出厭氧菌,可能與厭氧菌在乳管內滋生,從而引起化膿性炎癥有關[7];(6)異常的性激素刺激,如口服避孕藥或多次人工流產、藥物流產,使體內性激素水平異常,隨著時間的延長,乳腺導管過度擴張,發生阻塞;(7)吸煙或許也是漿細胞性乳腺炎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8]。
2.2 病理 漿細胞性乳腺炎病理特點復雜,大多是導管擴張,分泌功能異常,在乳頭和乳暈下乳管內積聚物分解,后期可見大量組織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尤以漿細胞顯著[9]。
2.3 診斷與鑒別診斷 本病臨床表現復雜,無特異性,極易造成誤診。臨床主要根據病史、體檢、彩超、鉬靶、針吸細胞學檢查等作出初步診斷。漿細胞性乳腺炎在急性期應與急性細菌性乳腺炎鑒別,前者中年婦女好發,炎癥腫塊多發生在乳暈區,邊界不清,疼痛不劇,很少形成大的膿腫,穿刺常見為漿液性或淡血性液體,標本細菌培養多為陰性,抗生素治療效果不明顯。對伴有乳頭內陷,合并皮膚粘連、腋窩淋巴結腫大時應與乳腺癌鑒別,尤其是炎性乳癌,可行針吸細胞學檢查或粗針穿刺組織學檢查。漿細胞性乳腺炎以乳頭溢液為主要癥狀時需與乳管內乳頭狀瘤或導管內乳頭狀癌鑒別,乳腺導管擴張癥乳頭溢液以透明或混濁的黃色黏液為主,血性溢液少見,多伴乳頭凹陷畸形,行乳管鏡或溢液涂片檢查可明確診斷。漿細胞性乳腺癌在合并瘺管形成,傷口遷延不愈合時應與乳腺結核瘺管鑒別,乳腺結核多為繼發性病變,先檢查肺部或其他部位結核病灶,瘺管分泌物涂片多能找到抗酸桿菌,PPD試驗多為陽性。
2.4 治療 手術是漿細胞性乳腺炎最徹底,最有效的治療方法[10]。為提高手術治療的成功率,臨床醫師應根據患者的不同表現,把握手術時機,選擇正確的手術方式。手術中應徹底切除病灶,包括病變的乳腺導管和瘺管,以避免患者復發。筆者在本組65例患者的手術中,有以下幾點體會:(1)對于急性炎癥期,乳腺腫塊較大伴皮膚紅腫、疼痛明顯或局部膿腫形成的患者,要先行小切口引流,予廣譜抗生素和甲硝唑聯合抗感染,加用地塞米松,待炎癥減輕或消退后再行手術治療;(2)對于較小腫塊,可行腫塊局部切除,要做到切除徹底,直至正常乳腺組織;(3)對于多發的瘺管,可向瘺口內注入美藍,仔細辨認切除瘢痕組織或藍染組織,直到乳頭下真皮處,緊貼乳頭真皮結扎切斷;(4)有乳頭溢液,導管擴張明顯時,注意探查是否有管道與乳暈部乳頭孔相通,要將管道及受累的導管及導管周圍病變組織做區段切除,也可行乳管鏡檢查進一步確診的同時明確病變乳管部位;(5)對于病變廣泛,累及超過乳房2個象限,年齡較大的患者,醫師與患者充分溝通后可行單純乳房切除術。
綜上,筆者團隊總結漿細胞性乳腺炎行手術治療的原則如下:(1)病灶切除后應行快速行病理學檢查,以確定其性質;(2)手術范圍不宜過于保守,必須切除所有肉眼可見或可疑的病灶,包括周圍少量正常乳腺組織;(3)乳頭凹陷需要積極矯正;(4)術區合理放置引流,防止局部積液;(5)使用可吸收線縫合,術區避免線頭殘留。
[1] 唐文,何山,鄭軻,等.漿細胞性乳腺炎的臨床研究[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08,22(11):810-811.
[2] 郭智慧,宋愛琳,賀志云,等.漿細胞性乳腺炎的研究進展[J].求醫問藥, 2012,10(4):714-715.
[3] Ming J,Meng G,Yuan Q,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rgical modality of plasma cell mastitis:analysis of 91 cases[J].Am Surg,2013,79(1):54-60.
[4] 黃漢源.漿細胞性乳腺炎外科治療進展:整形外科技術的應用[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13,7(3):210-214.
[5] 李清軍.漿細胞性乳腺炎30例診療體會[J].臨床報道,2014,6(30):232.
[6] Rahal R M,de Freitas-Junior R,Paulinelli R R.Risk factors for ductectasia[J].Breast,2005,11(4):262-265.
[7] Miller M A,Kottler S J,Cohn L A,et al.Mammary duct ectasia in dogs[J].J Am Vet Med Assoc,2001,218(6):1303-1307.
[8] Vargas H I,Vargas M P,Eldrageely K,et al.Outcomes of clinical and surgical assessment of women with pathological nipple discharge[J].Am Surg,2006,72(2):124-128.
[9] 耿翠芝,吳祥德.漿細胞性乳腺炎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乳腺病雜志(電子版),2008,2(1):20-23.
[10]顧斐,鄒強.漿細胞性乳腺炎的診治:附80例臨床分析[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6,11(2):156-158.
2017-03-15)
(本文編輯:李媚)
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14.2017-571
315200 寧波市鎮海龍賽醫院外一科
劉蕓,E-mail:liuyun077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