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 彭昕華
噻蟲嗪(25%懸浮劑)防治水稻稻飛虱效果
河南省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 彭昕華
通過試驗,驗證和評價噻蟲嗪(25%懸浮劑)對水稻稻飛虱的防治效果,確定使用劑量和安全性,為該農藥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一) 試驗對象、作物和品種
試驗對象:稻飛虱。
試驗作物:水稻 。
驗證品種:鄭花9號。
(二) 環境條件
試驗安排在汝陽縣小店鎮付莊村10組的水稻田中,試驗田地勢平坦,土質為稻田土,灌溉便利。土壤肥力較好,有機質含量1.9%。試驗田水稻于 2016 年6月1日移栽,種植密度為1.1萬穴/667 m2。該田稻飛虱常年發生為害嚴重,試驗前近期未使用其他殺蟲劑。施藥期間各小區間筑泥埂隔離,以防串水,田間保持3~5 cm水層7 d。栽培及水肥管理條件一致,且符合當地農業生產實際。
(一)藥劑
1.試驗藥劑
噻蟲嗪(25%懸浮劑)(河南欣農化工有限公司提供)。
2.對照藥劑
噻蟲嗪(25%水分散粒劑)(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市售品)。
3.藥劑用量與編號(表1)。

表1 供試藥劑試驗設計
(二)小區安排
共設5個處理小區,每個小區面積為30 m2,重復4次。
(三)施藥方法
1.使用方法
按用量準確稱量藥劑,倒入噴霧器,加水至規定水量,搖勻,均勻噴霧稻株上下部。
2.施藥器械
HD-400型背負式噴霧器。
3.施藥時間和次數
施藥時間為2016年8月24日下午。施藥1次,稻飛虱大部分處于2齡若蟲期。
4.施用容量
每667 m2用藥液量為45 L。
(一)氣象及土壤資料
1.氣象資料
施藥當日為陰天轉多云天氣,溫度19~27 ℃,平均溫度22.5 ℃。
2.土壤資料
試驗田土質為稻田土,pH值6.9左右,土壤肥力較好。
(二)調查方法、時間和次數
1.調查時間和次數
試驗共進行3次調查,即施藥前和藥后3 d、藥后7 d調查殘蟲數,計算防效。
2.調查方法
采用平行跳躍式取樣法,每小區內調查10點,每點調查2叢,共計20叢,分別于施藥前調查蟲口基數,施藥后3 d、藥后7 d調查殘蟲數,按照《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中的有關規定計算防治效果,同時藥后觀察水稻生長狀況是否正常及有無藥害產生。
3.藥效計算方法

(三)對作物的直接影響
目測供試藥劑對水稻無影響。
(四) 對其他生物影響
1.對其他病蟲害的影響未見。
2.對其他非靶標生物的影響未見。
對各處理區的防治效果做反正弦轉換,經方差分析達到極顯著水平,說明處理間存在著差異,對各處理防治效果4次重復平均值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 法進行顯著性檢驗(表2)。

表2 噻蟲嗪(25%懸浮劑)防治水稻稻飛虱試驗結果
(一)藥效評價
試驗結果表明,施藥后3 d、藥后7 d, 噻蟲嗪(25%懸浮劑)有效成分15 g/hm2處理防效最好。其次是對照藥劑噻蟲嗪(25%水分散粒劑)有效成分11.25 g/hm2。再次是噻蟲嗪(25%懸浮劑)有效成分11.25 g/hm2。最差的是噻蟲嗪(25%懸浮劑)有效成分7.5 g/hm2。
(二)統計分析
用DMRT法進行統計分析,藥后3 d,噻蟲嗪(25%懸浮劑)有效成分7.5 g/hm2、11.25 g/hm2、15 g/hm2處理間有顯著差異,其中11.25 g/hm2、15 g/hm2處理間差異未達極顯著水平。有效成分7.5 g/ hm2與對照藥劑噻蟲嗪(25%水分散粒劑)有效成分11.25 g/hm2處理間有極顯著差異。有效成分11.25 g/hm2與對照藥劑噻蟲嗪(25%水分散粒劑)有效成分11.25 g/hm2處理間無顯著差異。有效成分15 g/ hm2與對照藥劑噻蟲嗪(25%水分散粒劑)有效成分11.25 g/hm2處理間有顯著差異未達極顯著水平。藥后7 d, 噻蟲嗪(25%懸浮劑)有效成分7.5 g/hm2、11.25 g/hm2、15 g/hm2用量處理間有極顯著差異,與對照藥劑噻蟲嗪(25%水分散粒劑)相同用量有效成分處理間無顯著差異,不同用量處理間有極顯著差異。
噻蟲嗪(25%懸浮劑)對稻飛虱有較好防效,可以在生產中推廣應用。適宜用量為有效成分11.25~15 g,對水675 kg噴霧。建議在稻飛虱若蟲盛發期使用,蟲口密度大時用上限,以確保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