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林
摘要:所謂自主學習,就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自發地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的一個行為。自主學習習慣可以培養學生主動發展的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所以,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為主,進而再去教學生學習語文的知識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自主學習;習慣;培養
那么,自主學習習慣會給學生帶來哪些好處呢?首先,自主學習習慣可以培養學生的主動發展的能力。因為自主學習習慣就是學生自發的想要學習、渴望學習的狀態,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是用心的、用自己的大腦思考的,所以,這樣學生在學習和思考當中,會發現一些自己愛好的并且適合自己的東西,他們有了這些愛好慢慢地就會順著這個方向去發展去探索,所以,很容易就產生了主動發展的能力。其次,自主學習習慣還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自發地去學習,他們一定會為自己負責,根據學習的情況適時調整思維和學習方式,拓展自己的知識框架結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還需要具有較強的適應力和應變力,能夠不斷克服困難,敢于懷疑、敢于成功。這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就培養了良好的學習品質。在這樣一個良性的發展模式下,學生學到的東西的質量以及最終的效果一定也是最好的。自主的學習習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意識,培養學生的好奇心等各種優秀的品質和能力。所以,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為主,進而再去教學生學習語文的知識點。那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該如何去做到這點呢?學生自主學習習慣該如何去培養呢?下面我就來談談我從多年的教學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幾點看法和做法,希望大家可以相互指正參考。
一、教會學生課前預習,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
小學語文中,高年級學生的學習已經從最初的學拼音、認漢字階段慢慢的轉向了學習閱讀、理解文章含義的階段。語文學習主要就是學語言、學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文化遺產,語言可以讓人與人之間進行暢快地溝通交流,相互表達自己對某些事、某些人、某些物的各種看法,語言的交流使人與人之間拉近距離。那么,在語文的學習中,首先就是要教會學生能夠課前預習。預習,是讓學生在接受一項新的事物前,先對新事物有一個自我了解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使學生先去認識即將要學習到的是什么,對于這項內容自己的理解是什么樣、能吃透多少。然后再在課上帶著自己的想法和疑問來請學。那么預習也不僅僅是讀一遍文章就結束了,教師也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
二、放飛心靈,自由學習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心靈是最不能被束縛的,而且語文的教學課堂是最可以讓學生天馬行空地去想象、去徜徉在美好的多彩世界的。所以,在語文的教學課堂中,教師一定要盡最大努力去呵護好學生的心靈,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小學語文其實并不難,有好多知識點我們可以不看得那么重要,不必那么刻板地告訴學生哪些是知識的重點,哪些是要點,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掌握這個,背過那個,這很現實但是不實用。因為他會占用學生太多的時間,給學生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壓力,反而束縛了他們原有的純真心靈。
三、相信和尊重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能夠自主學習的學生一定是在嘗試過成功的喜悅之后才具有這樣的能力的,其實這個現象一點都不難接受。因為我們大人也是這樣的,我們做什么事情都希望所做的事情可以提升自己,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贊賞,在嘗過這些成功的甜蜜的滋味之后,學生的心靈會受到很大的鼓舞,在以后就會更加注意,繼續堅持下去,從而慢慢養成好的習慣。因此,對于可愛的學生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學生的心靈很單純,他們希望被尊重,他們在做成功一件事情后被贊揚了就會很開心,接著就渴望以后繼續得到這樣的贊揚,在以后一定就會慢慢注意起來,逐漸養成好的習慣。因此,在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就要充分地相信和尊重自己的學生,多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表現自己,多給學生一些鼓勵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并且督促他們堅持下去,那么,自主學習的習慣一定會養成!
四、引導學生多讀書,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文本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等這些名句都是在說多讀書的好處。小學是開發學生的大腦的關鍵時期,也是使學生養成多動腦以及好的思維方式的重要時期。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多讀書,多讀有用,適合學生的書,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感悟。通過自己閱讀,去思考自己讀到的內容,然后自己去感悟書里面所講的東西、所表達的感情。書中內容有告訴我們一些道理的、有講述我們偉大祖國,贊美我們偉大祖國的等等。這些東西都需要他們自己去親身體會到的,并不是教師告訴他們的,教師只能起到輔助和矯正的作用,真正的文本內涵還是需要學生去感悟到的。讓學生在慢慢的感悟中,愛上讀書、愛上學習。愛,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愛可以讓他們堅持下去。那么,好的學習習慣也就在愛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