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姜頤
2013年,陳樹洪調至濟南市第37中學(以下簡稱“37中”)擔任校長一職。濟南37中是濟南市首批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就讀學校之一,也是一所傳統的城郊薄弱學校,硬件設施落后、教師教育觀念陳舊、學生行為習慣不良、學困生比例極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初到37中,面對學校當時的種種復雜困境,陳校長沒有冒進,他決定先深入訪談,全面了解學校情況。走訪一圈下來,結果令他大吃一驚,幾乎全校所有教師都對學校不抱希望,不僅不抱希望,還很好心地勸他:咱們學校沒法辦,生源實在是太差了,所以不管我們怎么努力,最后都是徒勞無功,干脆就不要抱希望了。
這樣的結果,讓陳校長極為震驚和心酸,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改變這所學校面貌的信念。建章立制、改變課堂、改革課程,就這樣,秉承著為每一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基的理念,他帶領濟南37中,走上了艱難的蛻變之路。
一、從懶散到勤奮有序
采訪期間,正好趕上學生的午后大課間活動。下課鈴聲一響,學生們紛紛從教室中走出,迅速而有序地排隊下樓,向操場走去,快速整理完隊伍,學生們列隊整齊地開始圍著操場跑步。僅僅400米跑道寬的操場上,容納了全校18個班、近800名學生,所有學生都小步幅慢跑,井然有序。陳校長十分自豪地告訴記者,不要小看這簡單的大課間活動,看似簡單,實際包括了兩門德育課程—安全課程和大課間課程。
下課鈴聲響起,學生從教室走出來,向操場走去,安全課程就開始了。每層樓梯口,都有教師督導打分,組織學生快速有序地通過,并提醒學生注意安全。當全體學生迅速在指定時間內達到指定位置時,大課間課程才算正式開始。現在是冬天,氣溫較低,大課間的活動變成了集體跑步。其他季節,37中的大課間活動極其豐富,先是集體慢跑,然后是打太極拳,再然后是各個班級的特色體育運動,跳繩、踢毽子、踢藤球,等等。在并不寬敞的操場的每個角落,都有學生跳動的身影和歡快的
笑聲。
簡短的大課間活動,包含了學校對學生發展的深入思考。見過太多因行為習慣不好、學習成績不好而備受責備、從此自暴自棄的學生,陳校長堅持認為完整而健全的教育不應當只是知識教育,而應當是一種包括知識在內的文化教育。尤其是在一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的薄弱學校,面對的是一批基礎薄弱、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的學生,喚醒學生生命中的靈性,培養學生良好的素養,給他們最合適的教育,比只盯著學生的學業學習、提高學生的成績,顯得更緊迫,也更重要。
基于37中的實際校情,基于為每一個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學校確立了陽光文明、健康自信、厚德善良、責任擔當的現代公民的培養目標。無規矩不成方圓。學校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以規范條例的形式,明確學生的行為與規范。同時,學校也清楚地認識到,與其教師每天耳提面命地督促學生改正不良習慣、規范行為,不如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將德育教育悄無聲息地融入學生每天的實際生活學習當中,在具體的行為操作當中,逐漸培養學生。于是,配合著學校德育工作的目標,學校構建了一系列德育課程,既有基于學科的教育課程、班本課程,又有基于活動的共青團課程、班會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
這些課程的構建實施,為學生創設了一種經歷,一種體驗。學生只有親身經歷過、體驗過,才會有所思考,有所收獲,進而形成行為,養成習慣。經過近三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生的狀態有了明顯改觀,行為習慣得到明顯改善、文明意識顯著增強、責任擔當意識扎根、規則意識有了很大提升、集體榮譽感顯著增強。所以,才有了上文提到大課間活動井然有序的一幕。
二、從“滿堂灌”到小組合作
記者旁聽了這樣一節課:全班36個學生分成六個小組圍坐在一起,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對應的數字編號。一上課,授課的陳老師拿出精心設計的導學案,將本節課的難點重點指出來,學生們紛紛埋頭復習研究。幾分鐘后,陳老師讓每個小組的6號同學到講臺上背誦、5號同學默寫、4號同學查漏補缺……一節課下來,所有學生都得到了到講臺上展示的機會,大家積極踴躍,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這是一節九年級的歷史復習課,也是他們的日常上課形式。實際上,這種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課堂模式每天都在37中上演,這也是37中的基本教學模式。學校將這種以小組合作為基本組織形式,以導學案為抓手的課堂形式稱為“3532”教學范式。所謂“3532”,是指課堂教學活動包括三大步驟、五個環節、三個問題清單和兩個反思。三個步驟是指自主導學、合作探究、差異拓展;五個環節是指課前熱身、自主導學、精練展示、精講點撥、課堂檢測;三個問題清單是指自主導學前的問題清單一、自主學習后的問題清單二和本節課結束前的問題清單三;兩個反思就是課堂結束后教師與學生的反思。在這種模式下,一節課,教師講解的時間不能超過15分鐘,其余都是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生交流展示的時間。
學會學習,是學生自我發展的核心。面對這群學習熱情不高、主動性不夠的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相互合作,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
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原來學生被動聽講、機械訓練的現象,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自主學習,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品質,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互動中啟發、調動學科思維。
小組合作學習也改變了課堂結構,由原來的45分鐘教師獨霸課堂,改為“15+25+5”的結構,即教師講課15分鐘,25分鐘交給學生,最后5分鐘完成課堂檢測。這種時間結構的調整,也體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的主體要求。看似普通的學生分組,其實大有學問。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男女、居住地、成績等進行科學分組,讓每一個小組內的學生,都可以通過合作學習,得到不同水平的提升,大家在互幫互助中共同發展與進步。
小組中還是有學生偷懶、不主動怎么辦?捆綁評價機制。每個小組的學生作為一個小集體捆綁在一起進行整體評價。上臺展示時,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可以為小組掙得更高的分數,每周、每月、每學期,學校和班級都會進行整理統計,給予學生有效的獎勵。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加入到學習的隊伍當中,組內和小組之間的學生相互幫助,取長補短,有小組內的“小老師”,也有搶著上講臺的后進生,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爭著為集體榮譽奮斗。
在新的學習方式下,自主、合作、探究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生的個人修養、團隊協作意識、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發展意識、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質疑反思的能力都明顯增強。談到這一點,地理組的邢老師特別自豪:“外出去其他學校參觀學習,沒錯,也許我們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如其他學校的學生好,但是我們的學生都非常有禮貌,我們的學生站起來的時候比他們自信,我們的學生回答問題聲音比他
們大!”
如今,曾經不愛學習、一上課就犯困的學生變得積極主動,爭著搶著發言,想為自己小組掙得加分、贏得榮譽。九年級3班的學生李月如告訴記者,她非常喜歡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模式,她喜歡幫助同學,也享受上臺展示的成就感。她說:“每個人的意見就是一個音符,你提供一個音符,我提供了一個音符,然后大家的音符凝聚在一起,就會譜成一段非常優美的旋律。”
三、從被推著走到主動走
小組合作學習的推進,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態,也給教師的教學生態,帶來巨大變化。教師教學的改變,改變的不僅僅是形式,更為關鍵的是教育觀念、教學觀、學生觀、質量觀的改變。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逐漸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領者,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但是,在改革之初,要求學校的教師推翻已經沿用多年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重頭再來,著實不易。所有教師都經歷了這個從迷茫困惑、痛苦折磨、徘徊不前,到勇敢面對、逐漸適應、欣然接受的陣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的教師“被折磨得”幾乎要
崩潰。
慢慢地,教師掌握了課改的路徑和環節,課堂上學生開始進步、教師的個人專業水平開始提升。由備課組群策群力制定導學案,這要求教師在統一的時間、統一的地點進行集體備課,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個人備課可能出現的方法隨意、內容隨意、地點隨意的現象。經過三輪討論研究的導學案,是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充分發揮了優秀教師和集體的作用,實現了備課的最優化,真正做到了資源共享。
課堂上,教師的授課時間由45分鐘縮減至15分鐘左右。這就要求,教師的精講點撥,一定要“點”到位置上,真正起到引領、點撥、提升、拓展的作用。表面上看,留給教師的時間少了,實際上,對教師的要求卻更高了。
導學案的最后一個環節是教學反思。每節課結束,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教師也會寫下自己這堂課的得失,備課內容量的設置,難易程度的設置,對教材的把握,課堂上的有效之處和失誤的地方,等等。每學期結束,學校還會要求教師寫課改反思,并且集結成冊印刷出來。通過認真反思,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這種經常性地反思,對教師的能力也有極大的提升
教學改變了,教師進步了,各種榮譽也紛至沓來,教師們不斷獲得各種區級、市級、省級的獎勵和榮譽。語文組的李老師表示,獲得肯定固然高興,但對他們而言,切身感到自身專業的發展、真正看到學生們不斷進步、健康快樂地成長,才是最高興、最欣慰的事情。
陳校長坦言,改革確實是一個無比艱難的過程。在這樣一所生源結構復雜、教育基礎較差的薄弱學校,如果只抓學業成績、升學率,恐怕絕大部分學生都會掉隊,教師的教學水平也不會有太大的提升,學校可能依舊是一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的薄弱校”。有十余年校長經驗的陳樹洪堅持認為,教育要為每一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基。所以,在37中,教育就是要適應37中學生的天性,以37中學生的發展為本,正確認識學生、引導學生,不僅培養他們持續學習的能力,還要培養他們思想品德、學習品質、責任擔當等素養,為下一個學段的學習或者生活奠定一個良好基礎,更重要的是,為他們以后的人生發展鋪好路、奠好基。
推進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離不開貧困和薄弱學校辦學質量的提升。濟南37中只是全國數萬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學校的一個縮影。她有所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學校的問題,也有所有薄弱校的劣勢,可喜的是,濟南37中正在經歷一場巨大的蛻變,重新煥發新生。濟南37中用自己的蛻變經歷告訴我們,要想改變薄弱學校、改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學校的弱勢,唯有徹底地改革,唯有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做適應學生天性的
教育。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