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英語閱讀是英語學習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進行英語實踐的重要途徑,所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英語教學要完成的重要目標之一。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應當讓他們充分調動起學習的能動性。尤其對于我們普通高中的學生來說,他們基礎差,底子薄,單詞量少。很多學生沒有形成閱讀的習慣和能力。在閱讀理解方面,我們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本人在普通高中幾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和教學探究之后,總結了以下的方法和經驗:
一、師生互動閱讀法
對于普通高中學生來說,學生基礎差,面對高中越來越長的課文閱讀,讓學生養成自己預習的好習慣是非常必要的,在上課前要求學生閱讀,在每次上課前都進行比賽,看誰能讀的很流利。對于閱讀訓練為主的短文的教學,可以采用自讀的方法進行。教師可先就短文內容提出一兩個問題,并將要出現的單詞介紹給學生,然后讓學生默讀短文,盡快找到答案,再口頭檢查糾正。最后,教師可以放錄音或朗讀短文,讓幾個學生讀。當學生完全理解短文意思之后,再進行朗讀,以訓練正確的語音語調,并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但是這種方法一定要堅持去做,要不然很少會有什么效果。尤其現在學生本身也很注重考試分數,如果是三天兩天的做效果不明顯,學生也自然不會配合了。
二、問答分析課文法
在高中的reading材料中,多數閱讀文章設有“課前問題”(Pre-read questions),目的是啟發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并就有關話題展開討論。然后通過閱讀驗證自己的推測,吸取信息,掌握新知識,豐富經驗。
因此,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和學生共同討論“課前問題”,再就課文內容提出一些相關問題,讓學生邊讀邊尋找答案。要求學生閱讀時盡可能地掌握課文內容,了解課文大意,并鼓勵他們在閱讀時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的意思,學會使用字典或教科書附錄中的詞匯表及注釋,適時表揚善動腦筋和使用詞典的學生。
學生讀完課文并找到答案后,鼓勵他們大膽舉手回答,同時幫助他們解決閱讀中遇到的語法困難。再讓學生細讀課文,就課文內容提出更多的問題,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復述法
對語法現象少、句法簡單的課文,可以讓學生復述課文。效果就很好。采用復述式教學法即讓學生默讀課文,理解課文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話簡要地復述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善于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練習口語。在一個同學復述時,其他同學既可以接受聽的訓練,又可以和自己的復述內容進行比較,進一步改進。使用此方法時,可配合圖片給學生以提示,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
根據學生復述情況,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并據此作一些必要的講解,使學生們完全理解全文的意思,最后聽、讀,鞏固所教內容和所學知識。
四、填空閱讀法
與課文相配套的練習冊中的填空題,是根據課文內容而設置的,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或用原文中詞,或根據原文的意思填入適當的詞。因此,在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這種練習。
首先,讓學生閱讀練習,了解需要填入什么樣的詞或短語,然后再讀課文,讀完一遍之后,試著完成填空練習,留下不會做的,再讀課文,完成剩余的空。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每個空的答案,并隨之解釋課文中比較難理解的地方。這樣,學生不但會基本掌握課文內容,而且也知道該從哪兒入手來復述課文,因為填空練習實際上也就是對原文的改寫或縮寫。
五、學生分析語法
有時,課文里會出現一些新的句式或語法項目,句子結構復雜,生詞多,大多數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這時教師可以采用語法分析的方法進行敦學。可以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找出自己不懂的句子。
可先將生詞呈現給學生,井將課文的主要內容用學生能夠聽懂的句式和語言作介紹。然后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等學生大體了解課文之后,再對出現的新的語法項目進行講解和操練。同時,也可對一些較為復雜的句子結構進行必要的分析說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意思。最后,可以幫助學生完成課后的問答練習,使他們進一步掌握全文。
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和英語知識的增長,學生會在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上獲取一定經驗。鼓勵學生預習課文時適當地使用工具書、找主題句、猜測詞義以及進行略讀,也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加輕松。在我們普通高中學生找資料比較難,這就要靠老師平時多給學生進行一些閱讀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