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君

摘要:實訓室建設企業化是實現“半校半廠”全新理實一體教學模式的重要“戰場”,最能體現校企文化結合的特色。實訓室建設要獨具一格,就應凸顯企業文化的“S”文化特性。在實訓室建設中,改變原有的校園文化氛圍,聯系企業生產實際,實現與企業“S”文化的融合,使得無論是實訓室建設文化理念,還是校園文化載體都不斷滲透、融入企業文化元素,形成一種具有企業管理和學校教育雙層文化背景的仿真企業“S”文化。
關健詞:實訓室建設;企業“S”文化;“9S”;融通
中職教育是就業的教育,實訓室是中職學生學習技能的主陣地,建設中職學校實訓室文化,是當前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建設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我校在實施國家級示范性中職學校建設中,注重引入企業“S”文化,秉承“半校半廠,半學半做”人才培養模式,采用“四不離”的特色教學模式,全方位的增進校企文化融通,凸顯實訓室建設企業“S”文化特色。
一、實訓室建設出現的問題
大多數中職學校都對實訓室的建設都進行了一些實踐研究,使專業建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很多學校的實訓室僅僅停留在一種淺層次的管理、簡單的宣傳布置和最基本的設備布局上,沒有經過精心的設計和科學的思考,不適應課程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或者理實一體等教學方法的實施與應用,沒有形成專業特色的文化氛圍,對學生專業素質的形成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
二、我校實訓室建設突顯企業“S”文化
實訓室建設是建立在中職學生需要和中職教育發展的基礎上,通過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幾個層面進行的,結合企業“S”文化,通過一定的形式融會到學生的技能實訓、職業素質的培養等各個方面中,使具有企業特色的實訓室 “S”文化在專業教學過程中,長時間的彰顯出潛移默化的滲透、示范、導向的教育作用。
(一)以去企業考察為契機,學習先進的企業文化
隨著示范校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為了更好的了解企業的用人需求,探索新形勢下教育教學的新思路、新辦法、實現教學實際與企業生產實際對接,學生與企業員工對接,實訓室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學校多次組織專業骨干教師考察走訪了大連造船廠、大連海爾、煙臺富士康、青島海爾總部等幾家有代表性的合作企業,完成了《考察企業文化建設調研報告》。通過深入企業的調研走訪,了解企業對畢業生的要求,找出目前學校在企業文化進實訓室方面的缺失點,確定了9S管理制度建立的方向,從而為進一步制定學校相關專業的校企文化制度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注重職場文化,突顯9S管理考核模式的地位
以機電技術應用專業為例,根據專業實際情況,結合企業6S管理制度,制定了適合本專業的《機械制造技術專業企業文化建設方案》,《實訓室現場9S管理制度》、《實訓室現場9S檢查評分標準》、《工作室9S管理制度》、《工作室9S檢查評分標準》以及《五分鐘9S活動》(如表1所示)等制度,建立了以研發部、技術部、維修部為主體的實訓室體系,下設兩個維修中心及多個針對不同學科的實訓室,引進了一大批先進的教學實訓設備。在企業的幫助下,實現了“冠名班”的訂單式培養,定期組織“冠名班”的學生到冠名企業實際參觀體驗,強化“入校即員工”的職業身份,例如:“海爾班”實訓按照海爾生產實際的要求,利用企業提供的設備—全自動洗衣機,進行實際的拆裝實訓;“德科斯米爾班”實訓階段由企業派培訓人員到學校班級學生對進行系統化的企業實訓。構建基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注重實效的“半校半廠,邊學邊做”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三、實訓室建設反思
當然實訓室文化與企業“S”文化如何能夠更好的融合,使之為學校的發展更好的服務呢?我覺得還可以在今后的發展中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完善頂崗實習。組織學生參加定崗實習和校外實踐,把學生帶進企業生產、管理的真實環境,加強對學生進行崗位熏陶,促進學生形成自覺服務社會化大生產的意識,讓學生與企業員工相互學習、相互感染,實現文化融通。
第二,建立行業企業和學校資源共享的服務平臺。學校為企業開辦培訓班和職業技能鑒定服務,企業為學校開展助學活動和提供技術創新條件,通過校企聯動,培養師生的團隊意識,增強職業競爭力。
第三,利用學生會社團活動宣傳優秀企業文化。社團是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優化成才環境、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至關重要的窗口,也是聯系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橋梁和紐帶。利用社團活動宣傳企業文化時應注意,引入的企業文化要與本專業及學生未來就業的崗位對應,起到實際宣傳效果。
總之,在以就業為導向已成為當前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時代特征的現實背景下,實訓室建設要適應就業的要求,敢于探索與企業“S”文化對接,真正實現與企業“S”文化零距離對接,促進校企文化融通,才能凸顯校園文化特色。
參考文獻:
[1]周茂冬.論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形成[J].職業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