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明
摘 要:高中語文選修部分選取了先秦諸子的部分文章,這些文章富有魅力,充滿了卓絕的智慧,是我國無比寶貴的文化遺產。學習先秦諸子的文章,有助于學生增長見識、開啟智慧、涵養德行、砥礪人格。
近幾年來,許多研究中國傳統文學的學者呼吁、提倡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這激起了中國人民對重學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文言文是國學的精華,先秦諸子的文章更是先賢思想的精華展現,而高中選修課本《先秦諸子選讀》就是學生們開啟智慧人生的一把鑰匙。接下來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通過讀《論語》有效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帶著學生研讀《先秦諸子選讀》,就是通過向學生講授先秦諸子的一些經典選文,啟發和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德性。在閱讀過程中,提高學生對我國文化傳統的認識,加深學生對優良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學生閱讀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培養學生把握社會、人生問題的能力。帶著學生讀《論語》,我們看到了兩千多年前的圣人對理想執著的追求,對人生目標不懈的奮斗。孔子的勇于擔當或許帶有悲劇性的執著,周游列國被困陳、蔡之間,斷糧數天,可他依舊給大家講學、朗誦、唱歌、彈琴。這種堅定地面對困難、百折不撓、不言放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不正是浮華之中對心靈的蕩滌嗎?千百年之下依舊令人肅然起敬。
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認為解讀經典有兩種方法:抓住經典的核心思想,和我們的人生經歷相結合。在學習經典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先問問自己,對于理想,對于目標,我們是否有先賢的堅定與執著。我們在樹立志向、目標后,遇到困難和挫折是否退縮過,用先賢的力量去觀照自己,去反躬自省,這就是經典的價值、經典的魅力。
先秦儒家大師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概括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模式,那么如何修身,這是我們必須汲取的智慧,除了理想的樹立和意志的鍛煉之外,還要好學。自我修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們事無巨細,持之以恒,活到老,學到老,修養到老。孔子認為,良好的道德品質不是天生就有的,而主要是靠后天學習得來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承認自己不是天才,但是肯定自己的好學,這是孔子作為學人的特點之一。讀了孔子對自己的評價,同學們是否找到了我們之所以不如人的原因,如果認識到了“敏以求”的意義,那么我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將會是受益匪淺的。孔子啟示人們到底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無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人的聰明不在于知道什么,而在于坦誠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么,聰明的人能夠正視自己的無知。聰明的人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要向他人學習,向社會實踐學習,在多見多聞中掌握相應的道德知識,增長自己的見識,只有這樣,才能有提高個人修養行為的自覺性,減少盲目性。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總會發生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情,因為人不是天生就具有道德觀念和實踐道德的能力的,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不符合道德規范的一些行為,那么面對已經發生的錯誤,我們該怎么辦呢?是回避不提,還是勇敢面對?《論語》中,孔子回答我們:“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犯了錯誤不改,這才是真正的錯誤,一如《左傳·宣公二年》所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的這句話為我們該如何處身立世指明了方向。
在這個有些功利的當下,有太多的人迷失了方向,有時候讓人迷失方向的并不是利益,而是內心永不滿足的欲望。面對“利”,孔子并不回避,孔子不反對人們追求富貴,但是他非常關注一點,就是富貴是否“可求”。在富貴、財利面前執著于道義,這是孔子張揚的一個主要觀念。“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
高中生正處于正確“三觀”的確立時期,以《論語》為依托,在教材的學習中,引導學生把握“義”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至今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帶著學生讀《論語》,我自己也有很深的受益。孔子所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理論,孔子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和和諧的課堂氛圍是當前應試教育下每位教師都應該反思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們都認為課本枯燥無味的話,那么有什么資格讓學生喜歡語文,還談什么“有效教學”呢!如果我們覺得課本很有意思,那么在客觀個體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如何盡可能多地讓每位受教者去感受到樂趣,這是教育者們共同的追求。
先秦諸子文章之所以富有魅力,是因為字里行間充滿了卓絕的智慧。《論語》中,孔子和他的弟子關注現實社會,思考人生中的種種問題,并從自己出發,提出了深刻的認識并積極探索著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我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中,古人思考天與人、社會和人生,先哲們思想的光輝,跨越千年直到如今,依然指引著我們。
參考文獻:
[1]周滿意.閱讀經典,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 教師,2015,(19).
[2]龔 蕊.教師與閱讀及自身修養之關系[J]. 教師,2015,(17).
(作者單位:河南省信陽市第三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