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萍
摘 要:興趣是語文學習的精神動力,語文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努力讓學生成為一個樂學者。一方面,在課堂上,要選用恰當的激勵語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的興趣,營造和樂融融的氛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近自然,讓孩子們真正地樂在語文課堂。
語文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努力讓學生成為一個樂學者。怎樣讓孩子們在語文課堂上樂起來呢?課堂是實施“輕負擔、高質量” 的教育主陣地,只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才能把學生從繁重的學習中解放出來,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并在真正意義上讓孩子樂起來。
1.激勵評價,讓學生在自信中快樂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要吝惜給學生褒揚的詞語,如“你說得太好了,老師都沒想到這個答案”“相信你一定能讀好”……這些激勵語言充盈著老師的信任,而學生因為信任則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從而充滿自信,不斷地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使整個課堂充滿生機。
2.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中快樂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盡量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探究的興趣,讓他們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去。“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們的學習就是在不斷發現問題、分析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進步的。那么,如何讓學生提出問題呢?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①創設情境,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②培養興趣,讓學生樂于提出問題。③教給方法,讓學生善于提出問題。
另外,還要重視對問題的篩選,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問題是思維的開始,問題解決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的過程。當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后,教師應該是學生解決問題過程的指導者,應該鼓勵并放手讓他們通過查找資料、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多種途徑嘗試解決問題。這對啟發、提高學生的思維和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3.營造氛圍,讓學生在和諧中快樂學習
贊可夫認為:“課堂上應該創造一種使大家愉快、有強烈求知欲、積極地探求知識的心理氣氛。”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教師應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而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
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能給學生增添百倍的干勁,讓他們保持自信和快樂。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的營造要堅持以下幾條原則:①教師應面帶微笑走進課堂。②教師應以親切的話語、和藹的態度拉近師生間的距離。③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
4.走出教室,讓學生在自然中快樂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主張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室外課可以提供廣闊教學的空間,充實的生活背景,能讓孩子們擺脫教室的限制,找回大自然的感覺。五年級習作(三)以“秋天的樹葉”為題寫一篇習作,我覺得契機來了,于是走進教室跟孩子們說:“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到校園去玩一玩。”學生們一齊歡呼起來。于是,我們排好隊走出了教室,一邊走我就一邊指著校園的樹說:“這些樹葉現在有什么變化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我看見樹葉在秋風的吹拂下紛紛落下,就像一只只蝴蝶從天而降。”“我看見……”有些女學生張開雙臂自我陶醉地仰望著天空自由地旋轉著,時而大聲地叫著“蝴蝶、蝴蝶飛來了”,時而跑著追逐落葉,這一堂課我沒有組織學生回教室,而是就地坐了下來,開始回到這節課的主題“秋天的樹葉”。出乎意料,大家都爭著搶著說,連平時最不喜歡發言的孩子也說了一兩句。從這個活動中可以看出,習作的內容源于生活、源于自然,在這種真實具體的情境里,學生不但樂于表達、勇于表達,而且句句是發自內心的感受,有益于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有益于提高他們的作文能力。
總之,教育是一門藝術。只有我們努力引導,在教學中尊重每一位學生個體,激發他們熱情參與,才能讓他們真正地樂在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郜玉艷. 教師課堂即時評價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2]胡 媛.激勵評價對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作用[J]. 情感讀本,2016,(2).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縣馬壩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