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進婷
摘 要:剪紙是我國優美的民間藝術,也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美術活動。文章作者在教學實踐中探索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精神為引領開展主題背景下的剪紙活動,并從目標定位、內容選擇、組織策略三方面闡述了如何有效開展剪紙活動。
剪紙,在我國是廣為流傳的優美的民間藝術。一張彩紙、一把剪刀,孩子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表現出千奇百態的大自然形態,表達出心中的美感,因此,剪紙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有吸引力。然而,目前幼兒園開展的剪紙活動,一般采用教師分步示范教授、孩子被動跟學的方法,且過于注重對剪紙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孩子在活動中情感體驗、綜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幼兒園大班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南》精神為引領,積極開展了剪紙活動,并在實踐活動中積累了經驗。
一、主題背景下剪紙活動的目標定位
主題背景下的剪紙活動是以主題為線索,以孩子的生活學習經驗為基礎,并強調與其他領域課程的融合,關注的是孩子整體素質得以發展,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培養目標:
(1)激發對剪紙活動的興趣,培養對周圍事物及藝術形式的豐富感受力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喚起對自然、生活的熱愛,對美的追求。
(2)培養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利用剪紙的表現形式,創造性地再現生活經驗。
(3)培養自信、細致、堅持的個性。
二、主題背景下剪紙活動的內容選擇
課程專家多爾指出:“課程發展的過程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不再是完全預設不可更改。”鑒于多爾的理論,大班剪紙活動分為預設和生成兩種形式。
(1)預設的剪紙活動是教師根據主題教育目標和孩子的興趣、學習需要、已有知識經驗,對主題中的教育信息進行提煉后而預先設計、有目的、有計劃的剪紙活動。一般會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綜合考慮:
一是剪紙活動的內容是否能引起孩子的興趣,貼近孩子的生活,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
二是在主題活動中孩子對表現的對象是否能積累相關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
三是活動難易程度是否貼近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四是活動內容是否適合以剪紙的方式表現,留有較大的想象、探索、創作空間。
(2)生成的剪紙活動是隨著主題活動的深入開展,孩子們依據自己的興趣、經驗和需要,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自主產生的非預設的剪紙活動。如在主題活動“動物世界”中,我們預設了剪紙活動“小魚的生日party”,有的孩子的作品里出現了鯨魚,這引發了孩子們的爭論。鯨魚到底是不是魚?它和魚有什么區別?大家通過和家長查閱資料、同伴交流,知道了鯨魚不屬于魚類,但是鯨魚可愛的造型吸引了孩子,于是一節剪紙活動“會噴水的鯨”應運而生。
三、主題活動背景下剪紙活動的組織策略
1.拋磚引玉 ——積累經驗是開展剪紙活動的前提
(1)在環境熏陶中積累剪紙方法和經驗。對于一群生活在數字時代的孩子來說,剛開始接觸剪紙確實有些不容易。怎樣才能激發孩子對剪紙的興趣?怎樣才能潛移默化地豐富孩子剪紙的方法?《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孩子對形象夸張、色彩對比強烈、具有鮮明裝飾效果的作品非常喜歡,而民間剪紙藝術作品正具有這些品質。于是,我們在活動室的墻面上定期更換剪紙作品,班級游戲區角布置的是用剪紙作品裝飾的扇形標記牌,走廊的墻壁是孩子們創意剪紙作品展示區。我們力求讓每一個空間都能引發孩子的互動,在藝術熏陶中激發孩子對剪紙活動的興趣。
我們還經常發動家長和孩子共同搜集優秀的剪紙作品。潛移默化之中,孩子們對剪紙作品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他們通過觀察欣賞、溝通交流逐漸增加了對剪紙的了解,這些為孩子的剪紙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在主題活動中積累對表現對象的認知經驗。我們在主題活動中通過引發孩子與環境之間的良好互動,以及引發孩子積極地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自主嘗試、自主發現,幫助孩子拓展遷移新的知識經驗,為后期的創作表現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實施主題活動“中國娃”適逢國慶節,我們讓家長帶著孩子去觀察發現大街小巷的環境變化,我們也和孩子們在班級共同布置了鮮艷的國旗、喜慶的燈籠,營造出歡樂的環境氛圍。孩子們每天觀察欣賞著圖片,和小伙伴們談論著怎樣給祖國過生日,還興致勃勃地用繪畫的形式表現了“熱鬧的國慶節”。接下來的剪紙活動“大紅燈籠高高掛”完全契合孩子的興趣需要,貼近他們的生活經驗。
2.授人以漁——自主探索是開展剪紙活動的核心
皮亞杰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動建構信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南》中強調的“以幼兒為本”“終身發展”的理念,讓我們明白“授人以魚,供一飯之需”,而“授人以漁,終生受益”。在剪紙活動中我們變孩子的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變關注學習的結果為關注學習的過程,使技能學習也成為孩子探索學習的過程。我們教師努力創設機會,提供條件,讓孩子在與周圍環境,包括材料、同伴、教師等的互動中,逐步建構起關于表現技能的知識。
在孩子探索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觀察他們的動作、眼神、表情、情感流露,既要充分相信孩子,為他們提供充分嘗試、操作、探索的時間、空間,避免操之過急、直接介入,也應關注當他們在探索停滯不前、創作表現存在難題時適時適當地介入。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性,充分發揮榜樣作用,引導同伴之間互學。
3.循序漸進——尊重規律是開展剪紙活動的保證
尊重孩子,不僅體現在放手讓孩子在活動中自主探索、自主表現,還體現在活動組織過程中應關注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尊重孩子的認知與發展規律,尊重剪紙活動的規律。
例如,大班第一學期對孩子剪紙的要求是熟練掌握平剪,保持剪紙線條的光滑、流暢,學習左右對折剪時注意相連的部分不要剪斷。隨著剪紙活動的開展,我們對孩子剪紙的要求逐漸提高,引導孩子初步嘗試四角對折剪和五角對折剪,能熟練地進行直線鏤空和弧線鏤空,直線要整齊有力,弧線要圓潤飽滿。
4.推陳出新——大膽表現是開展剪紙活動的關鍵
主題背景下的剪紙活動,重點是從情感培養入手,借助剪紙表現,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我們首要關注的不是活動的結果,也不是剪紙技能的訓練,而是孩子在剪紙活動中所表達的內心世界,關注支持孩子們創造性的自我表現。在剪紙活動中,孩子由于動手能力的限制,有時作品往往會“不盡如師意”。例如,在“冬天的樹”活動中,有個孩子只是剪了幾個不規則的長方形,我問他:“樹枝呢?”他告訴我:“為了讓樹長得更高,園林工人們把樹枝修了。”我沒有批評他,在評價的時候特地為他提供了展示與表達的平臺,同時也肯定了他與眾不同的想法。因為老師的鼓勵與支持,大班的孩子在剪紙活動中都是快樂的,他們的創造性也正是在這樣寬松、鼓勵的環境中不斷萌發。在“運動中的人”活動中,孩子們通過剪刀變出了一個個溜冰、跳繩、游泳的小運動員,雖然作品的線條和造型很稚拙,但是卻充滿著生機與想象。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希望通過教師的啟發、引領,通過孩子的自主探究、大膽創作,讓手指尖上的智慧之花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之窗中美麗快樂地綻放!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翠屏山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