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舉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更替快,傳統意義上的教材不再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唯一渠道,整合、開發課程資源成為了課堂增長的新契機。文章結合教學實踐以整合開發課程資源為關鍵詞進行闡述。
課程資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載體,開發課程資源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也是拓寬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舉措。小學數學教材不少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加上互聯網上擁有海量的資源等,這些為課程資源的開發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教師如何無痕整合,有效開發課程資源,從而有效優化教學內容?
一、整合生活資源,讓教學內容更接地氣
課程資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整合生活資源是開發課程資源的創新舉措,也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師在運用教學內容時要全面分析教材內容與生活的關系,二次開發教材,巧妙將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有趣生活資源引入到課堂資源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樂趣,找到探究的載體,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提升教學實效。
如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方向與位置》一課,教師要深度分析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并將其整合到課程資源中。生活中哪些資源與本課相關?如以學校的大平面為背景,學生所在教室的位置、旗臺的位置、籃球場的位置等熟悉的生活場景為學生的感性經驗建構提供了載體。當學生的感性經驗被建構之后,教師再整合教材,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識。方向與位置本身是抽象的,而生活資源為學生的感性理解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這些知識被教師結合教材滲透進去,從而逐漸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可以說,整合生活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可感知的探究內容,有利于將原本抽象、難懂的數學概念變得更為直觀與簡單,并促使學生在生活應用中高效理解知識。
二、開發網絡資源,讓教學內容更呈多元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數學學習提供了海量的課堂教學資源,并為構建生動、有趣的課堂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開發課程資源時,互聯網是重要的信息庫,但由于知識的開放性,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思維實際和教材內容合理開發,有效鏈接,才能讓教學內容與網絡資源無痕整合。因此,教師要依據教學需求借助互聯網引擎盡可能多地搜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資源,并二次處理網絡資源,以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比如,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周長》一課,周長概念的理解本身比較抽象,這不利于后面周長公式的學習。為此,教師可以結合周長的概念,結合教材上已有內容,巧妙從互聯網上搜集相關圖形的周長,并借助多媒體設計課件,通過課件將周長的概念以可視化的圖形展示出來,學生被生動的課件所吸引,而巧妙融入其中的周長知識為學生的感知提供了載體。因此,合理地開發網絡資源才能助力學生理解周長概念。
三、巧妙生成動態資源,讓教學內容更顯精彩
小學生是數學教學活動的主體,在構建以學習為主體的課堂模式時,課堂是動態變化的,動態生成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載體,學生在參與探究的過程所表現出來的思維水平和課堂因素并不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因此,教師應深度挖掘動態資源中與教材內容有關的素材,并二次加工,以豐富教學內容不斷優化教學效果。
比如,《認識長方體》一課,教師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聯系生活實際,自己動手操作,并在操作中逐漸理出長方體的特征。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不干涉學生的操作過程,而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并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探究結合教師下發的參考性記錄表格更好地認識長方體。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發現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動態的生成資源,它豐富了學生的感性理解,也拓寬了教材的內容局限。教師要合理引導與滲透,助力學生更好地認識長方體,有效建構知識。
總之,課程資源是學習數學的重要載體,創造性地開發課程資源既是拓寬課堂深度的重要舉措,又是促進學生更有效地理解知識的重要策略。想無痕開發課程資源,必須抓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抓住課堂動態的生成性資源,并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有效拓寬教學內容,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發展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李保臻,韓曉玲.談數學課程資源開發的問題及策略[J].數學教學研究,2010,(12).
[2]李星云.淺談小學數學課程資源的開發[J].吉林教育,2007,(Z1).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東石鎮錦青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