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孫超
摘 要:自主招生作為區別于高考的另一種選才模式,實行十多年以來為高校和社會選送了大批人才。高中生參加自主招生,有其利弊。文章從樹立自信心理、合理安排時間和自我優化培養模式三方面提出對高中生參加自主招生的建議。
一、高中生參加自主招生的利
(1)降低高考風險。作為“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往往以分數論英雄,高校通過高考分數來錄取高中生,這樣的缺點就是如果發揮失利,事后無法彌補,只能上錄取的大學或復讀等到來年再考,風險較大。而通過自主招生,可以降低高考分數在錄取標準中的比重,避免統一高考的極端化。
(2)“偏才”和“怪才”的福音。高校依據高中生的綜合素質、特殊才能和興趣愛好,在高考成績基礎上降分錄取,不拘一格選拔。對于高中生來說,特別是具有某方面特長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報考專業,增加招考選擇性。
(3)簡化錄取程序。目前有的高校取消筆試僅僅面試,也有的高校取消面試,將所要考核的邏輯、推理和應變等能力歸入多項能力測試,與文化測試一并舉行筆試。但總的來說,比起高考,其程序簡化,為我們高中生進入理想的大學提供了便利。
(4)倒逼中學進行教育改革。高中生是自主招生的對象和積極參與者,自主招生會倒逼中學管理人員進行教育改革,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潛能。影響中學教師進行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師會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競賽活動,調動學生創新性思維,重視討論式、互動式和啟發式的教學。
二、高中生參加自主招生的弊
(1)加重學業和經濟負擔。眾所周知,高中生特別是高三學生其學業負擔很重,要在緊張的復習生活中抽出時間來進行自主招生的準備,無論獲得競賽獎勵還是發明專利,抑或發表論文,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業負擔。另外,從報名、筆試到面試還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加重經濟負擔[1]。
(2)擾亂了高考復習的節奏。高中生和家長首先了解高校的招生政策和考試方式,客觀分析孩子的能力、興趣和現實條件,然后選擇適合孩子的學校和專業。這在時間上和心理上都會擾亂高中生高考復習的正常節奏。
(3)擴大了高考招生社會階層差距。在參加自主招生時,需要家長們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城市學生勢必具有明顯的優勢,這不利于農村學生和弱勢群體的平等競爭,從而引起高考招生社會階層差距的加大。
(4)自主招生模式。經過幾年的自主招生后,大家會發現自主招生似乎成為了平時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高考發揮不理想的保護傘,或者“降分錄取”的代名詞,沒能成為與高考并行的創新人才招生模式。
(5)中學推薦的誠信問題。有的中學雪藏那些能沖擊清華和北大等大學的學生,而推薦那些只有享受了降分錄取才能上自主招生大學的學生。
(6)考生誠信問題。第一是學生偽造假證明和炮制各種獎勵資格證書,以此混入考試隊伍;另外已被預錄取的考生因高考成績出色而另攀高枝,浪費高校和中學人力、物力和財力[2]。
(7)自主招生類學生培養模式。經過十多年的自主招生,自主招生類學生在大學期間初步凸顯出發展的特異性,但其培養模式限制了其發展,進而影響招生質量。
三、高中生參加自主招生的建議
(1)樹立自信心理。自主招生作為高校另一種選才的模式,高中生要保持充分的自信,這樣在筆試、面試過程中才能讓評委老師看到自己的精神面貌。充滿陽光、積蓄正能量的考生,高校最愿意錄取。
(2)合理安排時間。參加自主招生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那么作為優秀的高中生,要想通過自主招生進入高校,一方面要樹立優秀的學生必須更加努力、承擔更多的思想,另一方面要能合理安排自己的高考備戰和自主招生時間。
(3)自我優化培養模式。獲取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不應自恃自己有幾十分的優勢,在備考中有所放松。而應以此為基礎,更加努力學習、積極備戰,在高考中獲得優異的成績;在進入大學后,要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愛好,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繼續發揮優勢讓自己在專長上有所建樹。
參考文獻:
[1]李雄鷹.大學自主招生質量的實證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3,(6):33—38.
[2]樊本富.中國高校自主招生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9.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