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梅
摘 要:許多幼兒園為了能走得更遠,會經常組織老師外出培訓學習。但如何讓外出學習不成為跟風的潮流,而是能真正成為老師專業成長的內在需求?如何辯證地去看待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看似矛盾的問題?文章從學習的內容、途徑、態度、方向、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學習的內容:模式與創新
眾所周知,每一位專家學者都術有專攻,比如許卓婭老師戲劇教學的“故事―動作―音樂―其他”的模式;應彩云老師組織的繪本活動:品讀尋趣、體驗激趣;青島優秀男幼師安仲凱的科學中梯式教學法,等等,這些模式是經驗提煉后的基本框架,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規律:一是組織某一類型的活動或者構建某種課程體系是有內在規律可循的;二是體現了循序漸進的原則。
對于模式化教學或管理經驗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所發揮的作用,我們要認識到:模式只是建構的一種框架,從其循序漸進的發展原則上來看,這種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是相對穩定,而內容是靈活多變的,我們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以豐富、充實、變化,比如教師的教學風格、環境的創設、師幼的有效互動,等等。
由此可見,教育或管理的過程是經驗不斷提煉梳理的過程,對于模式,不可機械模仿之,亦不可全盤否定,而應因地制宜,吸納其間有價值的值得借鑒的部分,創造性地豐滿,使其變得靈動有趣!
二、學習的途徑:外求與內尋
佛教上曾有一句話:心有靈山,莫向外求!有人曾誤解為凡事自己解決,不聽信依賴別人或外在的力量。那是不是說我們不要外出學習,而是閉門自修呢?如果這樣,如何集眾家之長,匯聚百川之流為我所用,又談何發展呢?其實這只是針對目前“權威效應”中沒有主見、盲目跟隨的現象而言。比如這兩年安吉幼兒園效應風生水起,全國各地紛紛效仿,走進每一所幼兒園,格調幾乎雷同,無一例外:標志性的梯子、各種低結構的建構材料,等等。要知道,安吉效應不是單純地依靠環境與材料,而是依托自身實際的發展理念,是鍥而不舍的信念堅守。
因此,我們需要外求先進科學的理念及適宜可行的方法,更要因地制宜,理性有選擇地向內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三、學習的態度:相信與質疑
現在老師身上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即缺少思維的理性。為什么現在有質量的專著比較少,因為我們缺乏實踐的自信,缺少質疑權威的勇氣,我們都在闡述驗證權威研究出來的成果,卻很少發出自己的聲音。要知道相信是建立在質疑的基礎上,對權威的某種觀點,我們應該在學習中嘗試質疑,學會思辨,用行動、用實踐去加以驗證,只有這樣,得來的觀點可信度才更高。
四、學習的方向:前行與穩扎
目前的教育不缺乏理念,缺少的是將理念轉化為行動的實踐與改革。而改革的關鍵是人,一是靠管理者掌舵,凝聚人心,明確理念,指引方向;二是依靠具體執行人員即教師自覺自主地行動。那么我們應該跟隨發展的方向不斷效仿追趕呢,還是踏踏實實地夯實專業素養,先站穩了,再量力前行呢?
所以,學習時會有許多名師的介紹,聽了之后有時會熱情高漲、心動不已,于是就有可能邁開步伐緊緊跟隨。要知道外出學習的目的固然是學習借鑒好的辦園經驗,但如果一直抬頭向前,而不去關注腳下,那么付出的代價可能會摔跟頭。所以,我們也許應該多一點理性,少一點盲目模仿攀緣,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線,學會耐心地等待,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嘗試勾畫遠景藍圖,設計目標思路,謀劃發展框架,沉下心來做適宜的教育。
五、學習的方式:傳統與現代
現代化的信息手段為我們建立了新的研究平臺,好處多多,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應用現代信息化手段,打破了空間的約束,方便快捷,實現了在家也能辦公的可能;二是避免了常規討論的等待現象,人人都可以時時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見解;三是每個人的發言都能在各自的手機上留下軌跡,便于結束后重復學習,共享成果。但同時也存在局限性,即問題的邏輯順序因為高度的自主而顯得有點“混亂”,難抓住“點”,不便于梳理。這不禁想到傳統研討方式的好處,重點突出,音聲圖文并茂,現場感極強,能針對問題現場辨析。所以說,傳統與現代的學習研討方式各有千秋,應根據實際因地制宜靈活組織,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總而言之,凡事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非此即彼,所以,在目前學習培訓的潮流中,我們要抱著逐步完善的積極的思辨態度,既要看到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地方,又要沉下心來敢于面對自己的現狀與不足,加以解決。正所謂:課程游戲化改革實踐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磨頭鎮場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