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潛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提出了讓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學習、互動交流”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在探究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究,通過探究活動來延續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愛好。
關鍵詞:初中地理 探究 教學活動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時應該注重哪些問題和原則,下面談幾點看法:
一、營造地理教學中民主和諧的探究學習氛圍
學生的探究活動是求知、求真的熟悉活動,其中必有思想火花的閃現,它引導學生從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關注種種地理現象,并鼓勵他們的探究精神。對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和研究精神,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探究式學習必須要有一個寬松的環境、和諧愉悅的氛圍。只有在寬松的環境、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才能敢想、敢說、敢問,才能敢于探索。課堂上,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首先,教師不要總是以“權威”自居,不要總是居高臨下地面向學生開展教學活動,而要充分信任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潛能,相信他們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實事求是,在教學過程中,答應學生提出不同意見,對于不同意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辦法加以引導。
其次,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學習錯誤,在地理教學中,既然要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強調學生的探索,鼓勵學生發現和創新。那么教師就應該答應學生犯錯誤,充分理解學生在熟悉過程中的幼稚言行。學生說錯了,做錯了,都有其內在原因。教師都要給予一種說錯了不要緊,做錯了也不要緊的安全感。
再次,教師應是一位學習者。教師不僅要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而且還要向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學習。一個班有幾十名學生,他們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特長,而一個教師則未必有這些優點和特長的總和;一個班的學生天天接受的信息總量是很大的,而一個教師則未必天天都接受這些信息量的總和。教師應經常征求學生對教學工作的意見,予以改進,真正做到教學相長,但“探究式”學習究竟不能取代“非探究式”學習的重要地位,在課堂教學中還是要以“非探究式”學習為主,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千萬不要為“探究”而“探究”,當我們的教學任務確實需要組織學生進行“探究”,當某些問題必須要讓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我們就要科學地設計課題,提出問題,進行科學指導,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否則,我們就不要“探究”。通過對一些問題的引領,能使他們真正理解課本的內容,還能促進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養了團結合作的精神,而教師的適時引導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把教材中的“綜合探究”與自主設計的“探究題”結合起來,選擇合適的科學探究內容。
“綜合探究”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式,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個“綜合探究”,指導學生進行活動。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于這一固定模式,“探究”課題的設計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圍繞讓學生易上手、易理解、易把握的思想和活動來安排,做到融知識、能力、實踐于探究活動過程之中。或者讓學生發揮主動性和聰明才智自主地設計一些他們感愛好的“探究”性問題,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另外不僅能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更有意義的是增強了學生面向未來、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意識,大大深化了課本知識,讓他們體會到了地理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生活離不開地理。
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認知能力嘗試設計探究步驟
初中學生的身心發育還不成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還不是很強。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太超越學生的實際能力,所設計的問題要讓學生既感到有點難度但經過一番努力也能解決,這個結合點的把握要靠我們廣大教師去研究,去感悟,只要引導得當,即使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學生也是可以運用知識來解決,從而達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探究目的!
四、嘗試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形式
探究式學習首先是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所謂自主性學習,就是指在自主教育的氣氛中,學生通過主體意識,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主動參與學習的一種活動。例如,在講授一個新的區域或國家之前,教師可根據該地區的地理特色,創設“問題情境”,提出一些啟發思維、引起愛好的問題。“問題情境”的設置,很象推理小說中一個個懸念,可以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使學生在認知愛好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學習,教師的指導,最后不難找到問題的答案,使求知欲不斷得到滿足,繼而又產生新的求知欲。
但是,在這個探究過程中,絕不是說不要教師的指導了,越是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教師的指導越顯得必要和重要,教師是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引路人和領航員。當學生在分析某一問題陷入困境時,需要教師指點迷津;當學生在分析某些問題時誤入歧途而難以自拔時,需要教師用科學的方式把他引出來,使他步上正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任何時候都需要教師的適時有效的指導。當然這種指導并不是要教師代替學生的思維,越俎代庖,要注重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和教師指導作用的有機結合。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又隨時引導了學生的思路,實現了“探究式”學習的初衷和最終目的。
總 結
探究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空間,符合時代的要求,我們要大力提倡。當然,要把握好自主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是對老師的挑戰,更是對老師駕馭課堂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努力和終身學習。但是,探究學習不是“靈丹妙藥”,不能過于“神話”并完全取代傳統地理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