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明
摘要:新課程改革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目標,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為了在學科教學活動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教師必須保證學生時刻參與教學活動,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小學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但是當前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有效性不足,主要體現為學生參與興趣不高、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由此可見,我們需要集中分析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的有效路徑,研究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有效路徑, 希望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樹立課堂參與意識,構建有效的生本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參與意識;教學方法
引言:
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小學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主導課堂,學生從屬,因此灌輸式教學模式也就由此形成,學生的參與主動性不強,被動學習造成了課堂教學有效性喪失,這樣的教學模式影響下,小學語文學科教學質量不理想,距離新課程改革要求還有很大距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打破傳統“機械式”教學模式,以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意識,以促進新課程改革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我們就要以此為目標,促進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有效性提升。
一、以新穎的導入語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創新課堂導入也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路徑之一,如果教師可以促進課堂導入環節創新發展,則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更容易被調動,為學生主導課堂奠定基礎。基于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導入過程中應該注意趣味性和啟發性,引導小學生思考,積極參與到學科教學全過程中[1]。例如,學習《雅魯藏布大峽谷》一文,小學語文教師先要利用多媒體播放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相關視頻,將雄偉壯觀的景象展示給學生,學生自然而然地和老師一起走入其壯觀奇妙的世界,然后教師提問學生是否知道雅魯藏布大峽谷在我國的地理位置,有效帶動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實現互動式教學,從而促進語文課堂教學。
二、優化教學方法,培養核心素養
想要利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促進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達成,就要求教師可以轉變教學方法,應用新型教學模式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局限,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和主體,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應用多元化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學生建立平等的互動關系,幫助學生建立學科學習信心,保證學生全程參與,促進參與式和體驗式教學目標達成。課前設計的教學方法要確保整節課程實現全員參與和全程參與,這樣才能做到教學方法與參與式學習相互促進,全員參與是使所有學生進入教學情境中,打破傳統教師與尖子生單向交往的教學方式,全程參與是指將教學情境貫穿整節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要確保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知識性,有效吸引學生參與學習[2]。教師也要以學生的審美能力為出發點,有效利用文章教材增強學生審美能力,以促進學生各項素質的提高。例如,學習古詩“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時,教師要與學生都以詩人的角色,想象此情此景的意境,教師再讓學生表達自己內心感受到的情景。再如學習《題西林壁》時,教師先展示相關廬山景色,再讓學生想象廬山在腦海中的畫面,身臨廬山當中的感受,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三、設置學習任務,加強自主探究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從小學階段開始,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獨立找到問題的答案,不能養成依賴權威的壞習慣。通過設置學習任務,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有效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任務的完成中,久而久之,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主動學習的習慣,積極地參與到自主學習活動中來[3]。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教師進行完情境導入之后,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文,總結出每一個自然段分別描繪了小興安嶺什么時候、什么類型的景色;整篇文章按照什么順序來描寫景物;表達了作者對小興安嶺什么樣的感情等。學生在長期的閱讀訓練中會明白在閱讀學習時,需要先分段,再對每個段落進行總結,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最后弄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在長期的自主學習練習中,形成了屬于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也養成了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師的課堂教學壓力可以得到相對的減輕,學生能力可以逐漸得到提高。
四、開展合作討論,解決重點難點知識
開展合作討論,是希望不同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能夠進行互相交流,從別人的感悟中學生又可以獲得新的感受,從而對學習內容有著更加深入的理解與感悟,達到深化教學內容的目的,真正使學習內容內化到學生心中[4]。以合作討論為鞏固學習的方法,真正發揮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落花生》時,課文最后“父親”說道:做人要像花生一樣,雖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意思是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父親”的話開展小組合作討論,議一議:內在很重要,難道外表就不重要了嗎?在小組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會開動思維,力求能有與眾不同的解答,為了讓同學接納自己的觀點,也會想盡一切辦法尋找依據,如此可以增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多角度看待問題。學生質疑權威,擁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與思考,形成了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與能力。
結束語:
總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學生的參與意識,是新課程改革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路徑之一,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以往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講得再好,學生沒有興趣參與,整節課教學也沒有意義。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打破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優化師生關系,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唐巧建.體驗式教學法在農村小學語文課堂實施策略研究[J].祖國,2017,21(3):129-130.
[2]方琳琳.涌動思潮,讓小學語文課堂神采飛揚[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6,21(09):321-322.
[3]歐必忠.“對話”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精彩[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6,21(09):524-525.
[4]張全容.淺談小學語文對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的培養[J].教育論壇, 2015,21(50):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