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
摘要:多媒體作為一種結合了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手段,為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已經成為了新時期教師開展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利用多媒體的多項優勢,傳統教學問題將得以解決,教學質量無疑能夠大大提高。但如今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存在一些不足,對各項優勢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本文就將從現存的問題出發,提出幾點有效的應用建議。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教學
引言:
小學語文在教育改革的新時代下正在不斷的向前發展,課堂教學中也開始融入了各種新的元素。多媒體作為如今已經普及的教學手段,更是成為了語文教學的主導。但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對多媒體應用的誤區將會使應用效果大打折扣。經過實踐總結和研究,筆者認為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問題
(一)對多媒體過于依賴
多媒體的優勢是不可否認的,但其終究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技術,需要合理、適度的應用。如今,學校教育設施在不斷完善,各個班級都配備了全套的多媒體設備,這導致許多教師對該教學模式產生了依賴,徹底代替了傳統教學。即使是在一些不必要的教學環節,也要利用多媒體,這樣對多媒體的極端化利用反而會降低授課效果,本末倒置。
(二)沒有充分發揮出多媒體的優勢
多媒體能夠帶來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動態的畫面配以聲音,靈動的展現知識,滿足了小學生的心理需求。此外,利用多媒體展示課件,能夠做到條理清晰,節省時間,加快教學進度。但一些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將這些優勢充分利用起來,僅僅追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讓學生在課堂上看到五光十色的畫面,對多媒體的認識和利用過于淺顯。
二、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設情景,懷情而教
語文本就是一門帶有豐富情感和人文色彩的學科,文章中更是蘊含了無限的情懷。語文教學的關鍵就是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與作者的創作情感產生共鳴,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目標。用多媒體技術中的配畫朗讀,配畫音樂,可以使靜態的文字具有立體感,使動態的圖畫更具有吸引力,音樂在教室中彌漫,學生入情入境。自如的聲音、悅耳的語調、動情的語音傳入耳鼓,加上那優美真切的圖畫映入眼簾,定會使學生怦然心動,激起情感,這種意境,情感與課文相通,更能起到教育的目的,使學生在情感中產生“樂學”的愉悅感,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寓教于情”“寓教于樂”的效果也就顯而易見。
如教學《泊船瓜洲》一詩,引導學生理解“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筆者用多媒體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地品味詩的語言美,而且很快領悟到“綠”字的神韻。“綠”字既涵蓋“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的作用,從而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體味詩的意境美、音樂美、藝術美,將學生帶入詩所描繪的境界中,因而產生強烈的美感效應。
(二)易于理解課文,降低教學難度
多媒體課件制作的過程蘊含著教師創作的心靈之火、智慧之花,它的使用正是教師們博采名師之長,創自己之優的勞動結晶,每一課件中教師充分利用作品中“意趣”這一內蘊力,催動學生在領會和接受活動中,由“入乎其內”到“出乎其外”。使學生能更深一層地理解課文的“意”,讓學生從感情的體會過渡到理智的接受,使學生理智地產生“悅態悅神”的審美領悟效應。同時也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如筆者制作的《故鄉》課件,少年閏土的英俊、機智通過動感的捕鳥、刺猹的圖畫來體現,與中年閏土的木偶人的刻板畫相對比,如此生動形象,學生自然領會作品中的對比手法[1]。
(三)使思想教育更直接、形象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借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寫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徹。
《翠鳥》是一篇介紹翠鳥的外形和生活習性的常識性課文,全文洋溢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教這篇課文時,筆者先讓大家看錄像,錄像里的翠鳥色彩明艷動人,歌聲清脆婉轉,動作輕盈敏捷……學生們通過耳朵聽、眼睛看、腦子記,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很快翠鳥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筆者就讓學生說說對翠鳥的印象。學生們各抒己見。這樣教學使學生易懂難忘,達到“樂中學知”的目的。
(四)激發學生樂說樂寫積極性
多媒體進入課堂,為學生的說創設了情境。以指導學生寫“可愛的小動物”為例,當學生觀察了小狗后,教師很自然地用一句過渡句:“其實,在大自然里,還有許許多多活潑可愛的小動物,不信你們瞧!”“空格”鍵一按,屏幕上顯示出40多種小動物。頓時,教室里沸騰起來,學生面對這一群活潑可愛的小動物,歡呼雀躍:“呀!怎么有這么多小動物?”“有趣!”教師緊接著問:“想不想給大家介紹?”“想!”學生的表現欲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躍躍欲試。這時教師再因勢利導:“請你按老師講的觀察方法加以觀察,然后選一只你最喜愛的小動物向大家介紹,比一比誰是最佳解說員。”鮮明生動、聲情并茂的畫面,把學生的思維緊緊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學生想說的愿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這時教師再讓學生同桌對說,小組討論,大家交流,學生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個個說得開心,這也為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
三、結語
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工具與手段,在利用的過程中一定要認識到其輔助教學的功能,而不是主次不分,將其看成課堂的主角,將使用多媒體看成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注重多媒體使用的有效性,盲目地利用多媒體,在不合適的時間、內容上使用,達不到有效啟發學生的目的,甚至降低課堂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一定要把握方法,在恰當的時間、內容中使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愛平.淺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與應用[J].學周刊,2013(11):124.
[2]范巧云.淺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4(10):139-140.
胡艷
摘要:多媒體作為一種結合了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手段,為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已經成為了新時期教師開展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利用多媒體的多項優勢,傳統教學問題將得以解決,教學質量無疑能夠大大提高。但如今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存在一些不足,對各項優勢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本文就將從現存的問題出發,提出幾點有效的應用建議。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教學
引言:
小學語文在教育改革的新時代下正在不斷的向前發展,課堂教學中也開始融入了各種新的元素。多媒體作為如今已經普及的教學手段,更是成為了語文教學的主導。但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對多媒體應用的誤區將會使應用效果大打折扣。經過實踐總結和研究,筆者認為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問題
(一)對多媒體過于依賴
多媒體的優勢是不可否認的,但其終究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技術,需要合理、適度的應用。如今,學校教育設施在不斷完善,各個班級都配備了全套的多媒體設備,這導致許多教師對該教學模式產生了依賴,徹底代替了傳統教學。即使是在一些不必要的教學環節,也要利用多媒體,這樣對多媒體的極端化利用反而會降低授課效果,本末倒置。
(二)沒有充分發揮出多媒體的優勢
多媒體能夠帶來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動態的畫面配以聲音,靈動的展現知識,滿足了小學生的心理需求。此外,利用多媒體展示課件,能夠做到條理清晰,節省時間,加快教學進度。但一些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將這些優勢充分利用起來,僅僅追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讓學生在課堂上看到五光十色的畫面,對多媒體的認識和利用過于淺顯。
二、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設情景,懷情而教
語文本就是一門帶有豐富情感和人文色彩的學科,文章中更是蘊含了無限的情懷。語文教學的關鍵就是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與作者的創作情感產生共鳴,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目標。用多媒體技術中的配畫朗讀,配畫音樂,可以使靜態的文字具有立體感,使動態的圖畫更具有吸引力,音樂在教室中彌漫,學生入情入境。自如的聲音、悅耳的語調、動情的語音傳入耳鼓,加上那優美真切的圖畫映入眼簾,定會使學生怦然心動,激起情感,這種意境,情感與課文相通,更能起到教育的目的,使學生在情感中產生“樂學”的愉悅感,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寓教于情”“寓教于樂”的效果也就顯而易見。
如教學《泊船瓜洲》一詩,引導學生理解“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筆者用多媒體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地品味詩的語言美,而且很快領悟到“綠”字的神韻。“綠”字既涵蓋“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的作用,從而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體味詩的意境美、音樂美、藝術美,將學生帶入詩所描繪的境界中,因而產生強烈的美感效應。
(二)易于理解課文,降低教學難度
多媒體課件制作的過程蘊含著教師創作的心靈之火、智慧之花,它的使用正是教師們博采名師之長,創自己之優的勞動結晶,每一課件中教師充分利用作品中“意趣”這一內蘊力,催動學生在領會和接受活動中,由“入乎其內”到“出乎其外”。使學生能更深一層地理解課文的“意”,讓學生從感情的體會過渡到理智的接受,使學生理智地產生“悅態悅神”的審美領悟效應。同時也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如筆者制作的《故鄉》課件,少年閏土的英俊、機智通過動感的捕鳥、刺猹的圖畫來體現,與中年閏土的木偶人的刻板畫相對比,如此生動形象,學生自然領會作品中的對比手法[1]。
(三)使思想教育更直接、形象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借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寫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徹。
《翠鳥》是一篇介紹翠鳥的外形和生活習性的常識性課文,全文洋溢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教這篇課文時,筆者先讓大家看錄像,錄像里的翠鳥色彩明艷動人,歌聲清脆婉轉,動作輕盈敏捷……學生們通過耳朵聽、眼睛看、腦子記,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很快翠鳥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筆者就讓學生說說對翠鳥的印象。學生們各抒己見。這樣教學使學生易懂難忘,達到“樂中學知”的目的。
(四)激發學生樂說樂寫積極性
多媒體進入課堂,為學生的說創設了情境。以指導學生寫“可愛的小動物”為例,當學生觀察了小狗后,教師很自然地用一句過渡句:“其實,在大自然里,還有許許多多活潑可愛的小動物,不信你們瞧!”“空格”鍵一按,屏幕上顯示出40多種小動物。頓時,教室里沸騰起來,學生面對這一群活潑可愛的小動物,歡呼雀躍:“呀!怎么有這么多小動物?”“有趣!”教師緊接著問:“想不想給大家介紹?”“想!”學生的表現欲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躍躍欲試。這時教師再因勢利導:“請你按老師講的觀察方法加以觀察,然后選一只你最喜愛的小動物向大家介紹,比一比誰是最佳解說員。”鮮明生動、聲情并茂的畫面,把學生的思維緊緊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學生想說的愿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這時教師再讓學生同桌對說,小組討論,大家交流,學生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個個說得開心,這也為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
三、結語
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工具與手段,在利用的過程中一定要認識到其輔助教學的功能,而不是主次不分,將其看成課堂的主角,將使用多媒體看成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注重多媒體使用的有效性,盲目地利用多媒體,在不合適的時間、內容上使用,達不到有效啟發學生的目的,甚至降低課堂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一定要把握方法,在恰當的時間、內容中使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愛平.淺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與應用[J].學周刊,2013(11):124.
[2]范巧云.淺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4(10):139-140.
李婷
摘要:教育領域在引入了新的科學技術手段之后,正在逐漸經歷著變革。多媒體技術手段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使得小學語文課堂擺脫單一而枯燥的灌輸教學法,還能使得課堂變得更加豐富靈活、教學內容的呈現變得更加立體生動,從而使課文中的重難點由于有了新的教學方式而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也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對語文學習的理解也更加全面而豐富。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小學語文;應用
引言:
多媒體教學正在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當中,而這一新興科技教學手段的應用,一方面使得課堂能夠擺脫傳統的枯燥和單一的教學方法的限制,變得更加高效,也使得知識的呈現方式更為靈活,更加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優化。
一、多媒體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由于計算機本身就具有交互性和反饋性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使用一定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能夠通過其所呈現出來的圖文聲像的一體化而使得學生與知識之間發生更深刻的交互,同時也能夠使得課堂的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教師教學水平的限制,讓教師能夠在這種多媒體手段的幫助下更好地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和引導者,打破課堂以教師的講解為中心的現狀。
(一)多媒體教學能夠解決古詩教學的難題
古詩教學一直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也是小學生對古文理解的起步教材,同時也能夠幫助小學生理解漢語表達方式的優美性和多樣性。但由于古詩的語言表達方式本就和現代用語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古詩往往言簡意賅卻意蘊深遠,而小學生在缺乏足夠生活閱歷和感受力的前提下很難真正理解古詩的含義,這就使得古詩的教學成了小學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但是借助現代的多媒體手段,卻能夠使得這一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比如說在教授《靜夜思》這首古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將這首詩中所描述的故事和場景以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動畫可以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李白一個人遠離故鄉漂泊在外,有一天晚上在旅店翻來覆去怎么都睡不著,這時候一轉身看見灑落在窗前的白月光,月光看起來潔白如冬日落在地上的白霜,于是李白抬起頭,看著天空中遙遠而孤清的一輪明月,思念起了自己的故鄉……寫下了這首《靜夜思》。”在看了這樣的動畫之后,教師可以動之以情,講述自己大學時期獨自外出求學的故事,引發學生的共情,如此一來,古詩不再是生澀難以理解的文字,而變成了每個學生都能理解、都能欣賞的文化情懷。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也解決了古詩教學的難題。
(二)多媒體帶來的直觀感受可以促進課文內容理解
許多課文中描述的場景,如果沒有通過親身的“聞”和“見”,學生往往很難理解那些描述場景的文字表達的有多么的精妙和生動。寫作課和繪畫課都需要有“寫生”的環節,目的就是打破課堂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限制,而多媒體手段更是作為一種現實和課堂之間的橋梁,讓學生通過生動的場景體會到課文中描繪的奇妙世界。比如說在《開國大典》一課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手段播放開國大典的相關視頻,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開國大典的意義,從而對課文中描述開國大典場面的字詞句有更加深刻的體會,而教師也就突破了這類課文的教學難點。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寫作作為許多小學生畏懼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一直以來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而觀察那些擅于寫作的學生的作文,不難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善于觀察生活,體會生活。因此,多媒體手段也可以被用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比如說,如果教師布置學生寫作關于母愛的作文,就可以讓學生一起在課堂上觀看關于母愛的電影,比如《媽媽再愛我一次》,或者聆聽歌頌母愛的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如此一來,學生在影視作品和歌曲的帶動下,則更加容易產生出對母愛的感激之情,從而產生了寫作的內在動力和源泉。
二、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由于多媒體手段能夠兼顧聽說讀寫等幾個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面,創設生動立體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多媒體教學,能夠讓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得到穩步的提高。
比如在教授《荷葉》這篇課文時,如果只是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朗讀課文并且學習生詞好句,然后再進行講解,效果遠遠不如利用多媒體手段來的好。首先,教師可以利用配樂朗讀課文,先讓學生在自己的朗讀中進入課文的情境,感受其所要表達的內容;接下來,可以利用多媒體影像播放荷花荷葉的錄像片,讓學生親眼看到荷葉與荷花是如何交相輝映的,讓學生在生動的錄像中感受荷花的千姿百態和荷葉的優美自然。然后,讓學生自己討論,并且用自己的語言來描寫看到的場面。最后利用配樂帶領學生集體朗讀課文,相信在觀看了錄像之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書面的文字,而是有了頭腦中荷葉的形象,因此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更加豐富生動了。
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有效地避免傳統教學手段無法形成立體全面化教學的不足,而是通過計算機的交互性和高效性,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一篇課文,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三、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方法和策略進行分析和解讀,更加深刻地闡釋了現代計算機技術融入教育領域的意義,以求能促進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對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理解,從而讓小學生不再為語文學習而苦惱,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素質。
參考文獻:
[1]王翹楚.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4):11-12.
[2]范霞.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6(04):00268-00268.
[3]胡正安.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6(03):00281-00281.
[4]項文彬.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速讀旬刊,2017(10):101-103.
胡艷
摘要:多媒體作為一種結合了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手段,為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已經成為了新時期教師開展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利用多媒體的多項優勢,傳統教學問題將得以解決,教學質量無疑能夠大大提高。但如今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存在一些不足,對各項優勢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本文就將從現存的問題出發,提出幾點有效的應用建議。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教學
引言:
小學語文在教育改革的新時代下正在不斷的向前發展,課堂教學中也開始融入了各種新的元素。多媒體作為如今已經普及的教學手段,更是成為了語文教學的主導。但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對多媒體應用的誤區將會使應用效果大打折扣。經過實踐總結和研究,筆者認為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問題
(一)對多媒體過于依賴
多媒體的優勢是不可否認的,但其終究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技術,需要合理、適度的應用。如今,學校教育設施在不斷完善,各個班級都配備了全套的多媒體設備,這導致許多教師對該教學模式產生了依賴,徹底代替了傳統教學。即使是在一些不必要的教學環節,也要利用多媒體,這樣對多媒體的極端化利用反而會降低授課效果,本末倒置。
(二)沒有充分發揮出多媒體的優勢
多媒體能夠帶來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動態的畫面配以聲音,靈動的展現知識,滿足了小學生的心理需求。此外,利用多媒體展示課件,能夠做到條理清晰,節省時間,加快教學進度。但一些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將這些優勢充分利用起來,僅僅追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讓學生在課堂上看到五光十色的畫面,對多媒體的認識和利用過于淺顯。
二、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設情景,懷情而教
語文本就是一門帶有豐富情感和人文色彩的學科,文章中更是蘊含了無限的情懷。語文教學的關鍵就是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與作者的創作情感產生共鳴,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目標。用多媒體技術中的配畫朗讀,配畫音樂,可以使靜態的文字具有立體感,使動態的圖畫更具有吸引力,音樂在教室中彌漫,學生入情入境。自如的聲音、悅耳的語調、動情的語音傳入耳鼓,加上那優美真切的圖畫映入眼簾,定會使學生怦然心動,激起情感,這種意境,情感與課文相通,更能起到教育的目的,使學生在情感中產生“樂學”的愉悅感,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寓教于情”“寓教于樂”的效果也就顯而易見。
如教學《泊船瓜洲》一詩,引導學生理解“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筆者用多媒體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地品味詩的語言美,而且很快領悟到“綠”字的神韻。“綠”字既涵蓋“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的作用,從而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體味詩的意境美、音樂美、藝術美,將學生帶入詩所描繪的境界中,因而產生強烈的美感效應。
(二)易于理解課文,降低教學難度
多媒體課件制作的過程蘊含著教師創作的心靈之火、智慧之花,它的使用正是教師們博采名師之長,創自己之優的勞動結晶,每一課件中教師充分利用作品中“意趣”這一內蘊力,催動學生在領會和接受活動中,由“入乎其內”到“出乎其外”。使學生能更深一層地理解課文的“意”,讓學生從感情的體會過渡到理智的接受,使學生理智地產生“悅態悅神”的審美領悟效應。同時也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如筆者制作的《故鄉》課件,少年閏土的英俊、機智通過動感的捕鳥、刺猹的圖畫來體現,與中年閏土的木偶人的刻板畫相對比,如此生動形象,學生自然領會作品中的對比手法[1]。
(三)使思想教育更直接、形象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借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寫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徹。
《翠鳥》是一篇介紹翠鳥的外形和生活習性的常識性課文,全文洋溢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教這篇課文時,筆者先讓大家看錄像,錄像里的翠鳥色彩明艷動人,歌聲清脆婉轉,動作輕盈敏捷……學生們通過耳朵聽、眼睛看、腦子記,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很快翠鳥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筆者就讓學生說說對翠鳥的印象。學生們各抒己見。這樣教學使學生易懂難忘,達到“樂中學知”的目的。
(四)激發學生樂說樂寫積極性
多媒體進入課堂,為學生的說創設了情境。以指導學生寫“可愛的小動物”為例,當學生觀察了小狗后,教師很自然地用一句過渡句:“其實,在大自然里,還有許許多多活潑可愛的小動物,不信你們瞧!”“空格”鍵一按,屏幕上顯示出40多種小動物。頓時,教室里沸騰起來,學生面對這一群活潑可愛的小動物,歡呼雀躍:“呀!怎么有這么多小動物?”“有趣!”教師緊接著問:“想不想給大家介紹?”“想!”學生的表現欲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躍躍欲試。這時教師再因勢利導:“請你按老師講的觀察方法加以觀察,然后選一只你最喜愛的小動物向大家介紹,比一比誰是最佳解說員。”鮮明生動、聲情并茂的畫面,把學生的思維緊緊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學生想說的愿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這時教師再讓學生同桌對說,小組討論,大家交流,學生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個個說得開心,這也為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
三、結語
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工具與手段,在利用的過程中一定要認識到其輔助教學的功能,而不是主次不分,將其看成課堂的主角,將使用多媒體看成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注重多媒體使用的有效性,盲目地利用多媒體,在不合適的時間、內容上使用,達不到有效啟發學生的目的,甚至降低課堂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一定要把握方法,在恰當的時間、內容中使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愛平.淺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與應用[J].學周刊,2013(11):124.
[2]范巧云.淺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4(10):139-140.
胡艷
摘要:多媒體作為一種結合了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手段,為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已經成為了新時期教師開展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利用多媒體的多項優勢,傳統教學問題將得以解決,教學質量無疑能夠大大提高。但如今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存在一些不足,對各項優勢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本文就將從現存的問題出發,提出幾點有效的應用建議。
關鍵詞:多媒體;小學;語文教學
引言:
小學語文在教育改革的新時代下正在不斷的向前發展,課堂教學中也開始融入了各種新的元素。多媒體作為如今已經普及的教學手段,更是成為了語文教學的主導。但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對多媒體應用的誤區將會使應用效果大打折扣。經過實踐總結和研究,筆者認為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問題
(一)對多媒體過于依賴
多媒體的優勢是不可否認的,但其終究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技術,需要合理、適度的應用。如今,學校教育設施在不斷完善,各個班級都配備了全套的多媒體設備,這導致許多教師對該教學模式產生了依賴,徹底代替了傳統教學。即使是在一些不必要的教學環節,也要利用多媒體,這樣對多媒體的極端化利用反而會降低授課效果,本末倒置。
(二)沒有充分發揮出多媒體的優勢
多媒體能夠帶來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動態的畫面配以聲音,靈動的展現知識,滿足了小學生的心理需求。此外,利用多媒體展示課件,能夠做到條理清晰,節省時間,加快教學進度。但一些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并沒有將這些優勢充分利用起來,僅僅追求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讓學生在課堂上看到五光十色的畫面,對多媒體的認識和利用過于淺顯。
二、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創設情景,懷情而教
語文本就是一門帶有豐富情感和人文色彩的學科,文章中更是蘊含了無限的情懷。語文教學的關鍵就是調動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與作者的創作情感產生共鳴,達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目標。用多媒體技術中的配畫朗讀,配畫音樂,可以使靜態的文字具有立體感,使動態的圖畫更具有吸引力,音樂在教室中彌漫,學生入情入境。自如的聲音、悅耳的語調、動情的語音傳入耳鼓,加上那優美真切的圖畫映入眼簾,定會使學生怦然心動,激起情感,這種意境,情感與課文相通,更能起到教育的目的,使學生在情感中產生“樂學”的愉悅感,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寓教于情”“寓教于樂”的效果也就顯而易見。
如教學《泊船瓜洲》一詩,引導學生理解“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筆者用多媒體展示江南的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地品味詩的語言美,而且很快領悟到“綠”字的神韻。“綠”字既涵蓋“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的作用,從而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去體味詩的意境美、音樂美、藝術美,將學生帶入詩所描繪的境界中,因而產生強烈的美感效應。
(二)易于理解課文,降低教學難度
多媒體課件制作的過程蘊含著教師創作的心靈之火、智慧之花,它的使用正是教師們博采名師之長,創自己之優的勞動結晶,每一課件中教師充分利用作品中“意趣”這一內蘊力,催動學生在領會和接受活動中,由“入乎其內”到“出乎其外”。使學生能更深一層地理解課文的“意”,讓學生從感情的體會過渡到理智的接受,使學生理智地產生“悅態悅神”的審美領悟效應。同時也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如筆者制作的《故鄉》課件,少年閏土的英俊、機智通過動感的捕鳥、刺猹的圖畫來體現,與中年閏土的木偶人的刻板畫相對比,如此生動形象,學生自然領會作品中的對比手法[1]。
(三)使思想教育更直接、形象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產生的,借助圖像烘托,音樂渲染等手段促使學生進入教材所描寫的特寫情境中,便能使學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與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越深刻,對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徹。
《翠鳥》是一篇介紹翠鳥的外形和生活習性的常識性課文,全文洋溢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教這篇課文時,筆者先讓大家看錄像,錄像里的翠鳥色彩明艷動人,歌聲清脆婉轉,動作輕盈敏捷……學生們通過耳朵聽、眼睛看、腦子記,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很快翠鳥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筆者就讓學生說說對翠鳥的印象。學生們各抒己見。這樣教學使學生易懂難忘,達到“樂中學知”的目的。
(四)激發學生樂說樂寫積極性
多媒體進入課堂,為學生的說創設了情境。以指導學生寫“可愛的小動物”為例,當學生觀察了小狗后,教師很自然地用一句過渡句:“其實,在大自然里,還有許許多多活潑可愛的小動物,不信你們瞧!”“空格”鍵一按,屏幕上顯示出40多種小動物。頓時,教室里沸騰起來,學生面對這一群活潑可愛的小動物,歡呼雀躍:“呀!怎么有這么多小動物?”“有趣!”教師緊接著問:“想不想給大家介紹?”“想!”學生的表現欲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個個躍躍欲試。這時教師再因勢利導:“請你按老師講的觀察方法加以觀察,然后選一只你最喜愛的小動物向大家介紹,比一比誰是最佳解說員。”鮮明生動、聲情并茂的畫面,把學生的思維緊緊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學生想說的愿望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這時教師再讓學生同桌對說,小組討論,大家交流,學生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個個說得開心,這也為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
三、結語
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工具與手段,在利用的過程中一定要認識到其輔助教學的功能,而不是主次不分,將其看成課堂的主角,將使用多媒體看成課堂教學的目的,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注重多媒體使用的有效性,盲目地利用多媒體,在不合適的時間、內容上使用,達不到有效啟發學生的目的,甚至降低課堂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一定要把握方法,在恰當的時間、內容中使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愛平.淺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與應用[J].學周刊,2013(11):124.
[2]范巧云.淺談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4(10):139-140.
李婷
摘要:教育領域在引入了新的科學技術手段之后,正在逐漸經歷著變革。多媒體技術手段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使得小學語文課堂擺脫單一而枯燥的灌輸教學法,還能使得課堂變得更加豐富靈活、教學內容的呈現變得更加立體生動,從而使課文中的重難點由于有了新的教學方式而更加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也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得到提升,對語文學習的理解也更加全面而豐富。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小學語文;應用
引言:
多媒體教學正在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當中,而這一新興科技教學手段的應用,一方面使得課堂能夠擺脫傳統的枯燥和單一的教學方法的限制,變得更加高效,也使得知識的呈現方式更為靈活,更加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優化。
一、多媒體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由于計算機本身就具有交互性和反饋性的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使用一定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能夠通過其所呈現出來的圖文聲像的一體化而使得學生與知識之間發生更深刻的交互,同時也能夠使得課堂的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擺脫教師教學水平的限制,讓教師能夠在這種多媒體手段的幫助下更好地成為學生學習的輔助者和引導者,打破課堂以教師的講解為中心的現狀。
(一)多媒體教學能夠解決古詩教學的難題
古詩教學一直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也是小學生對古文理解的起步教材,同時也能夠幫助小學生理解漢語表達方式的優美性和多樣性。但由于古詩的語言表達方式本就和現代用語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古詩往往言簡意賅卻意蘊深遠,而小學生在缺乏足夠生活閱歷和感受力的前提下很難真正理解古詩的含義,這就使得古詩的教學成了小學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但是借助現代的多媒體手段,卻能夠使得這一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比如說在教授《靜夜思》這首古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將這首詩中所描述的故事和場景以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動畫可以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李白一個人遠離故鄉漂泊在外,有一天晚上在旅店翻來覆去怎么都睡不著,這時候一轉身看見灑落在窗前的白月光,月光看起來潔白如冬日落在地上的白霜,于是李白抬起頭,看著天空中遙遠而孤清的一輪明月,思念起了自己的故鄉……寫下了這首《靜夜思》。”在看了這樣的動畫之后,教師可以動之以情,講述自己大學時期獨自外出求學的故事,引發學生的共情,如此一來,古詩不再是生澀難以理解的文字,而變成了每個學生都能理解、都能欣賞的文化情懷。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也解決了古詩教學的難題。
(二)多媒體帶來的直觀感受可以促進課文內容理解
許多課文中描述的場景,如果沒有通過親身的“聞”和“見”,學生往往很難理解那些描述場景的文字表達的有多么的精妙和生動。寫作課和繪畫課都需要有“寫生”的環節,目的就是打破課堂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限制,而多媒體手段更是作為一種現實和課堂之間的橋梁,讓學生通過生動的場景體會到課文中描繪的奇妙世界。比如說在《開國大典》一課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手段播放開國大典的相關視頻,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開國大典的意義,從而對課文中描述開國大典場面的字詞句有更加深刻的體會,而教師也就突破了這類課文的教學難點。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
寫作作為許多小學生畏懼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一直以來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而觀察那些擅于寫作的學生的作文,不難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善于觀察生活,體會生活。因此,多媒體手段也可以被用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比如說,如果教師布置學生寫作關于母愛的作文,就可以讓學生一起在課堂上觀看關于母愛的電影,比如《媽媽再愛我一次》,或者聆聽歌頌母愛的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如此一來,學生在影視作品和歌曲的帶動下,則更加容易產生出對母愛的感激之情,從而產生了寫作的內在動力和源泉。
二、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由于多媒體手段能夠兼顧聽說讀寫等幾個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面,創設生動立體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多媒體教學,能夠讓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得到穩步的提高。
比如在教授《荷葉》這篇課文時,如果只是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朗讀課文并且學習生詞好句,然后再進行講解,效果遠遠不如利用多媒體手段來的好。首先,教師可以利用配樂朗讀課文,先讓學生在自己的朗讀中進入課文的情境,感受其所要表達的內容;接下來,可以利用多媒體影像播放荷花荷葉的錄像片,讓學生親眼看到荷葉與荷花是如何交相輝映的,讓學生在生動的錄像中感受荷花的千姿百態和荷葉的優美自然。然后,讓學生自己討論,并且用自己的語言來描寫看到的場面。最后利用配樂帶領學生集體朗讀課文,相信在觀看了錄像之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書面的文字,而是有了頭腦中荷葉的形象,因此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更加豐富生動了。
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有效地避免傳統教學手段無法形成立體全面化教學的不足,而是通過計算機的交互性和高效性,讓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一篇課文,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三、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方法和策略進行分析和解讀,更加深刻地闡釋了現代計算機技術融入教育領域的意義,以求能促進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對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的理解,從而讓小學生不再為語文學習而苦惱,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素質。
參考文獻:
[1]王翹楚.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4):11-12.
[2]范霞.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6(04):00268-00268.
[3]胡正安.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6(03):00281-00281.
[4]項文彬.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速讀旬刊,2017(10):101-103.
李水英
摘要:多媒體教學已經在教育領域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展現出了獨特的教學優勢,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學生的學習興趣十足,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大大的加深了。小學語文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要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還原課文情境,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參與表達學習,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小學語文;應用
引言
當今信息化時代,現代教育手段在課堂教學中逐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多媒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集圖片、聲音、圖畫、文本、動畫、影視等為一體,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結合,在現代小學語文教學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些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很難完成的“任務”,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教學即可辦到,小學語文教師要及時革新教學手段,探索研究多媒體教學在實踐教學中的合理應用。
一、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豐富教學內容
多媒體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僅需要教師不斷豐富、更新多媒體資料的形式,如音頻資料、視頻資料等,還需要教師不斷提升自己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水平,使多媒體教學能夠連貫、生動、有趣地展現出來,從而達到豐富教學課堂、深入理解教學內容的目標,使學生能夠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與教師產生共鳴。教師將需要多媒體課件與語文教學知識進行合理融合,使多媒體課件成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步驟,讓多媒體課件真正地為語文課堂教學而服務[1]。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課文,需要選擇不同形式的多媒體資料作為課件。比如在課文《我們成功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需要準備單一課件資料即可,通過為學生展示北京申奧成功的場面,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其中的喜悅和激動之情。但是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就需要教師選擇豐富的資料,比如在《贈汪倫》教學中,既要展現送別時的場景,還要為學生普及李白與汪倫之間的友誼之深,列舉一些以往交往的事情,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意境,感受惜別的情感。
二、還原課文情境,提高有感情朗讀能力
我們的文本中,有不少課文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遙遠,要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意境和感情,非常困難。我們為讓學生理解,常采用讓學生反復朗讀,再加上教師的講解,然而效果卻往往不如人意。但若用上一幅展現情景的圖片,一段恰到好處的音樂,或是一組恰如其分的鏡頭,再配以課文的重點內容或字詞,往往能喚起學生的共鳴,引起他們的思想認同。比如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課文中所蘊含的感情必須通過朗讀傳達出來。所以,首先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聽課文的配樂朗誦,給學生們以美的享受,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個地學習過程中,“讀”貫穿了全課時的始終,采用個別讀、齊讀、默讀、音樂配畫面讀、互相聽讀,自由讀等多種方式,把學生帶進文章意境中,讓學生在讀文中去體味、去感受、去琢磨[2],不但了解作者說什么,而且要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感情色彩,使學生們更加深了對西沙群島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新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既要注意到課型特點,更注意到教材的特點,要帶領學生通過讀去感受“東方之珠”的迷人和繁華,通過讀去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通過運用信息技術,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部規律在人腦中的反映,或者說是人腦對感覺和知覺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從而間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活動過程,它屬于認識的高級階段。”現代課堂教學,不僅要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展示聰明才智的機會,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的豐富內容,必將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訓練起到深遠的影響。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出一些動態課件,較好地表現事物的內在關系和變化規律,以問題驅動的方式,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3]。例如在《詹天佑》一課演示“人字形”線路時,可結合多媒體課件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除了“人字形”線路還有其他方法嗎?學生可能要講到“之字”及“螺旋”線路。這些辦法會怎樣?于是把事先設計好的課件放給學生看,發現其運行結果都因車身過長而失敗了。這樣,在對比中使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
四、通過多種表現形式,有效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作文教學過程就是讓學生把收集的零散素材通過生動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因此,一篇習作語言的運用與表達的精彩與否也是形成好習作的關鍵。我們可以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寫出通順優美的語言。如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讓學生對著畫面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說出來,學生在說時往往是語言不連貫,這時我們可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糾正補充,相互交流,取長補短。這樣學生就會很快形成較為連貫的語言。將抽象知識形象化,提高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將教學中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使常規教學手段無法展現出來的東西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4]。在大屏幕前,學生可以直接看到課文中出現的一些意象,從而更好理解。如在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本課時以欣賞和朗讀為主,通過直觀的課件,讓學生在觀看錄像和圖片的同時,感受到西沙群島的美麗風光和豐富的物產。對西沙群島有個深刻的印象。教學中,充分展現美的形象,努力做到語文美育具體化。
結語
總之,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避免傳統教學的局限性,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廣大教師要在實踐教學中不斷的探索和完善,充分發揮出多媒體教學的積極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翹楚 . 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1):198.
[2]王會德 .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小作家選刊,2017(03):226.
[3]張璇 . 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求知導刊,2016(05):100.
[4]白雪霞 .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論壇,2017(02):44-45.
海爾尼莎·熱合曼
摘要:學生在接觸語文知識時,由于語感、想象能力等不同,一些學生已經接受了學前的思維啟蒙,還有部分學生始終徘徊在語文的知識門外一知半解,處于朦朧的狀態記憶語文,導致語文課上課外,學生的反饋不一,難以集中化的展開授課,素質教育要求因材施教,而學生多教師少,想要依從學生的性格特點,結合學生的喜好層次等展開授課,教師就必然要打破常規,導入多媒體新型教學模式,充分的發揮出多媒體的優勢,帶領學生深入淺出的摸索語文的內涵,在語文的疑問中延伸思維的渠道,激發學生的邏輯聯想、創新感知,達成集體的共同進步。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小學語文;教學;應用
引言:小學語文的知識較為豐富,學生在語文的理解上,由于知識的積累較為薄弱,始終難以深化的領會語文的內涵,無法融合到語文的情境中,很容易形成語文的思維定勢。多媒體輔助下的語文教學更具靈動性,將文字以靜謐變為熱鬧,通過操控進度條或者翻頁,創設語文的懸念感,學生帶有飽滿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 學生雖未設身處地的感受過有關的語文情境,卻能夠從多媒體的視頻屏幕里看到多彩的世界,主觀的獲得感官上與情感上的愉悅熏陶,畫面動態的變化,隨著學生的喜好鋪陳,讓原本枯燥的語文情境也變得妙趣橫生,
一、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能夠將枯燥的語文興趣化,將抽象的語文直觀化,將固化的語文動態化,使得學生很快在感官的觸動下,引發情感的共鳴,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圖文并茂的突出語文的趣味信息,學生們本身就對于動畫類的情境很感興趣,在語文的課堂上,學生更加積極的參與多媒體引領下的互動,使得語文教學過程變得妙趣多姿。如在教學《保護有益的動物》一課的教學中,上課教師先播放一段介紹幾種小動物生活習性的錄像,錄像片為學生展示了“蜂鳥傳播花粉,為植物受精”;“螳螂捕食蒼蠅”;“啄木鳥捉蟲”;“老鷹捉旅鼠”等生動的場面。在這些有趣的情景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后老師揭示本課的學習內容:“同學們,你們剛才看到了哪些動物呢?這些小動物都是對人類有益的。今天,我們就要來交流還有哪些是有益的動物,我們該如何去保護它們。”
二、利用多媒體開展識字教學
識字是語文的基礎環節,以往的識字中,教師要求學生被動記憶知識點,課上進行考察,學生每每都會出現錯誤或者完成答不上來,這時候教師又要求學生重復記憶,而學生的記憶很容易混淆,識字的誤區將會影響學生的終身語文理解。如:《我是中國人》一課的識字教學,本文共有五個生字(我、是、愛、國、星)在寫字教學時,我們利用多媒體,可先在大屏幕上顯示,讓學生觀察其結構和組成。其次,演示逐筆變色。頓時,字的筆畫、筆順,學生一目了然。最后,配一些輕柔的古典音樂,學生的寫字不只是訓練,更是一種樂趣和享受。為了提升識字量,我們還可以提供一些形聲字,讓學生認讀、識記。
三、運用多媒體突破知識難點
多媒體使用貴在得法。在學生學習有困難時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小小的船》一課是一年級課文,學生在理解“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這一比喻句時,一教師利用課件演示,幫助學生理解就很形象了。先在屏幕上顯示在藍藍的 夜空有一輪彎彎的月牙,然后在屏幕左側又出現一只小船,小船緩緩移動與月兒重合,這一生動的演示化抽象為具體直觀,使學生輕松地理解了這一句話。
四、促進學生的想象力發展
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給教學輔助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學生由被動轉化為主動,教學范圍由枯燥無味變得活躍起來。多媒體技術的獨特優勢,能夠促進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比如在學習《草原》一課中,在讀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對于草原一望無際的綠,以及草原的景色,老師如果不利用多媒體是無法用口頭表達。所以,有了多媒體的幫助,老師在準備課件的時候就可以準備好草原的美景,再在課堂上展現給學生看。再看的同時,學生的想象力也同時得到了發揮。再比如學習《鯨》一課時,對于課本中描述的外貌,比大象還大,張嘴的話人都無法摸到它的上顎,四個人可以圍著桌子在他嘴里看書等等,這些抽象的描述學生是無法想象的,只有通過多媒體來展現鯨的樣子,在準備課件的時候給課文的每一段配圖介紹,讓學生充分認識鯨,并且掌握課文。
五、營造輕松環境
語文內容豐富多彩,但如果課堂形式太過于單一,那么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覺得異常枯燥,也特別容易造成學生的身心疲勞,就談不上什么高效課堂了。優秀的老師往往會別出心裁,運用多媒體技術設計出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營造輕松有趣的學習環境,緊緊抓住學生的精力,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師生互動,共同營造出高效的課堂教學。如,一年級學習字母“e”時,為讓學生能夠形象直觀地了解,筆者運用多媒體教學,播放一只白鵝和它的倒影,在清澈的水面上愜意地游戈,時不時發出一聲兩聲的歡叫。后來,畫面上出現了一個小女孩用清爽悅耳的聲音朗讀《鵝》。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鵝》這首詩是再熟悉不過的,但沒有多少孩子見過真正的鵝是什么樣子。這樣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這是一只鵝,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實現了高效課堂的目的。
結束語
總之,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需要每一位老師在工作中勤奮鉆研,豐富自己,提高對信息教學技術的掌握,時時注意在課堂教學中陶治學生情操,突破內容重難點,創設情境體驗,營造輕松環境,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興趣,從而實現高效課堂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鐵英.淺析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上的應用[J].赤子(上中旬),2015(23).
[2]劉麗霞.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學周刊,2018(02).
[3]李小莉.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求知導刊,2015(23).
[4]姚宇虹.引入科技活力優化課程教學對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全面性構建與運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