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芳蘭
摘要: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靠學校教育、教師引領、家庭監管、社會氛圍各方面共同努力。
關鍵詞:學校教育;家庭監管;社會氛圍;良好習慣
小學生的好習慣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養成的,需要學校履行教育義務、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家庭盡到監管責任和社會營造良好氛圍,只有這樣才能讓小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習慣,成為他們享用一生的寶貴財富。
一、學校履行教育義務
首先,創設良好的校園環境。學校綠化、美化校園,使校園環境優美整潔,文化氛圍濃厚,充分發揮學校環境的育人作用,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其次,組建良好的班集體。學校重視班級文化布置,開展各種班級活動,加強班級管理,深入細致地做好個別學生的教育工作,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班風,協調好班級各個方面的教育力量,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最后,制定合理的校規校紀。學校充分貫徹《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把具體的行為規范轉化為自身的行動和需要,制定各年級細化指標。每周舉行一次升國旗儀式,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舉行全校性的傳統教育活動,定期舉行相關的主題班會。
二、教師發揮引導作用
第一,以身作則,榜樣示范。小學生的觀察和模仿能力較強,進行榜樣教育可以讓學生在榜樣身上獲得道德的啟迪,自然而然的理解、認同一定的要求和規范,進而形成良好的習慣。教師應經常給學生講名人名家的故事,讓他們學習故事中人物的優良品質。教師還要從學生中樹立榜樣,讓他們從身邊的人身上學習好的行為習慣。不僅如此,教師本身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行為養成也十分重要,身教勝于言教,所以教師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榜樣的力量促使學生不斷的進步。
第二,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每個學生的性格和興趣愛好都是不一樣的,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再加以正確的引導,習慣是在不斷重復和練習中逐漸形成的。所以,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時常督促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第三,耐心教導,持之以恒。孩子思想及行為上的轉化是需要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水滴石穿”一樣,并非力量大,而是功夫深。在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應及時加以改正,進行耐心的勸導,使學生明辨是非,理解并接受教師的教導,并且加以改正。相信在這樣長期的堅持不懈的訓練中,學生身上的壞習慣會逐漸變為好習慣的。
第四,培養學生集體觀念,學會合作。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班集體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一樣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教師應培養小學生具備集體的榮譽感。這樣他們就會逐漸克服自己身上的缺點,形成良好的習慣。每個小學生都應具有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這樣不僅使孩子在與同伴相處的過程中看到他人的長處,取長補短,促進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養成。
第五,以人為本,傾注師愛。教師應做到理解、信任、關心和尊重每一位學生,并且能“一分為二”的看待學生,不應只看到學生身上的不足,而是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對學生的進步進行適當的表揚,這樣學生受到鼓勵之后就會加倍努力的完善自己,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逐漸把缺點轉變為優點。對于學生來說嚴厲的批評有時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以關愛之心對學生進行教導反倒能促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進而養成更好的習慣。
第六,加強監督,形成制度。小學生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反復”,教師應制定出適當的管理制度隨時督促、提醒學生,并對他們進行循環反復,逐漸加深的訓練。每個班級都應建立一套長期督促學生的行為規范和檢查制度,對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檢查和評比。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自覺化,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讓同學們之間也可以相互督促,共同進步,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第七,常與家長溝通,指導學生自我調控。教師應與家長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方面形成共識,通過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等方式與家長相互交換意見,在學校和家中都能對孩子進行相應的習慣養成教育。
第八,在課堂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挖掘思想品德的滲透點,讓學生通過聯系實際來養成好習慣。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預習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復習的習慣、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三、家庭盡到監管責任
作為父母不僅要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且要在行為習慣和言談舉止方面為孩子樹立良好的示范作用,家長內部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家長要用真誠、平等、民主的態度常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的溝通,讓孩子與家長成為知心朋友。只有這樣父母才會知道孩子心理在想些什么,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家長才會第一時間的指出他們的缺點與不足,進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平時的生活中,對待孩子的言行舉止應結合他們的思想實際,有針對性的擺事實、講道理、進行分析、討論后要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孩子樹立自己的奮斗目標,讓他們視自己為良師益友,讓他們在和諧、溫馨的家庭氣氛中成長。家長應經常與孩子相互溝通,與他們成為知心朋友,只有這樣,才會與孩子相處的更加融洽。
家長還應常與老師保持密切的聯系進而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和老師一起制定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計劃。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尤為重要,只有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及時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再經常與老師溝通,才會讓孩子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社會營造良好氛圍
社會對小學生的影響是與學校和家庭有所不同的。現在是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網絡早已走進了千家萬戶。電腦和網絡在給孩子帶來歡樂地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危害。所以,各類網站應積極傳播先進文化,倡導文明健康的網絡風氣,為廣大的未成年人創造良好的網絡文化氛圍。各類書刊、報刊要多發行一些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教育性相統一的讀物,努力為青少年提高素質和開闊視野貢獻出一份力量。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很豐富的今天,學生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學習會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他們會用利用自己所學的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樣才會推進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