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亞偉
摘要:《愛的藝術》是當代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的著作,在本書里,弗洛姆將“愛”視為需要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的藝術,并通過對愛的理論、愛的實踐和當代西方社會中的愛與愛的潰散進行分析,引導人們如何去愛,如何去生活。弗洛姆認為,“愛是一種‘積極活動,而不是消極的情感”。愛,需要具備五個要素:給予、關心、責任感、尊重和了解。
關鍵詞:弗洛姆;愛的要素;愛的藝術
(一)給予
弗洛姆認為,創造性、主動性的愛的主要因素是給予。現在的人對于給予的概念有很大的誤解,認為給予就是被剝削和自我犧牲。在接受型性格取向、剝削型性格取向和囤積型性格取向的人心中,他們認為給予就是自我失去,減少自我的擁有。在市場型性格取向的人心中,給予就是交換。如果他給予了卻沒有得到,他就認為他是被欺騙,犧牲自己的擁有。在具有創造性傾向的人當中,給予是人的潛能的最高表達方式。在給予的行為中,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財富和能力的提升,感受到自身生命力和生命價值的提高,在提高潛能和生命力當中感受到樂趣,感受到生命和自身價值的存在。物質給予只是個人給予的一部分,最重要的給予是“特定的人類王國”。給予是相互的,在給予中,“他不能不使另一個人身心中的某些東西復蘇,而且這種復蘇過來的東西又反射給他自己;在真正的給予中,他禁不住接受了那些還給他的東西”。
(二)關心
弗洛姆認為,關心是愛的表現形式,缺少關心的愛是不完整的愛,是口頭上的愛,病態的愛。關心不僅是物質上的給予,更是對他全部能力的形成和發展保持持續的關心。這與中國“仁愛”的思想中“君子有成人之美”之語有類似的意思,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自己發展的同時也要給予別人發展的機會,切不可損人利己,更不可損人不利己。弗洛姆的關心因愛而生,對所愛者不僅要關注和關心,更要對所愛者盡心盡責。關心的愛不是抽象的愛,而是實踐的愛。關心的愛要自身有所為,對所愛者要有所做。弗洛姆認為愛是人的力量的表現,是對自己和他人的肯定,是對自己和他人生命、幸福、成長、發展的關心,愛也是人的能力,無能之人必無愛,無仁之人也無愛。愛始終貫穿于我們的生命之中,貫穿于我們的人生體驗和經驗當中。愛與被愛是個人與他人關系中的內在需要和本質方式,是人正常的心理現象。隨著人類的發展,人的感覺也越加敏感,對增進幸福的愛和有損生命的恨的反應也越來越大。現代社會對于愛的評論日益增多,“愛的呼喚”此起彼伏,無處不在,但這卻是現代人對愛的匱乏的最有力的證明。我們談論最多的往往是我們關注最少的。弗洛姆認為愛是拯救人類的唯一的良藥,是戰勝孤獨的法寶,關心的愛向人的冷漠提出了挑戰。缺少關心的地方必然缺少愛的溫暖。愛不僅是能力也是藝術,更是我們心靈獲得強大力量的源泉。
(三)責任感
在弗洛姆看來,責任與愛是密不可分的。責任并不僅僅是人們常說的義務,它不是從外部強加到人身上的職責和枷鎖。真正的責任是一個人絕對自愿的行為,不為其他,只從自我心中而生。責任感不僅是愛的外在形式,更是人的自我要求,是對我關心之人給予關注,做出反應。責任感不僅意味著人是否幸福,更意味著人愛的能力,“有責任感意味著有能力并準備‘反應”,有責任感同時也是有能力對某些愿望給予回答。責任感的深層含義不僅是對自我有責任意識,對他人的責任感也與此相同,愛他人與愛自己處于同一個位置,不分先后和輕重。責任是愛中美好的品質,人要有為愛擔當的勇氣。責任顯示了一個人愛的分量和勇氣。一語概之,責任感是人對整個人類都要有的愛的表現,是人在絕對自由的狀態下對他人的要求做出的積極反應。愛因為責任感而使人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愛一個人不僅要關心對方的精神需求,更要對對方的精神成長負責。責任不僅是人性健全品格的必備素質,更讓人認識到愛的深層含義。
(四)尊重
弗洛姆說:“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過程本身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在愛的過程中,當一方相對于另一方具有一定優勢的時候,占有優勢的一方就會以責任為借口,要求另一方按照其要求和意愿去行動,否則就會以收回愛作為懲罰。為了防止異化,責任就要在愛中添加尊重的因素。“尊重意味著關心另一個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長和發展”。這樣的成長既是他人的成長也是自我的成長。這種尊重也蘊含了這樣一個條件:“不論是誰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把自己和他人僅僅當作工具,而應該永遠看作自身的目的”。依賴和獨立在愛的過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弗洛姆強調,“只有實現了獨立,只有我不需要拐棍就能站立和行走,不統治也不利用任何他人,尊重才是可能的”。只有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時候愛才有可能,尊重才可能實現。同時,自由是愛存在的基礎,愛是人存在的重要動力,愛促使了人按其本性成長和發展。弗洛姆通過愛中的尊重讓我們認識到愛的可能。人與人共同生活的基礎就是雙方的互相尊重,雙方之間愛的表現形式更多的也是尊重。愛與被愛是相互的,是在實踐中互相轉化的,尊重亦是如此。
(五)了解
弗洛姆認為,了解是關心和尊重的前提,只有了解對方,才能關心和尊重對方。了解一個人,必須“超越對我自身的關心并且在另一個人中看到他自己的時候才是可能的”。另外,對一個人的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必須要深入其本質,而深入本質的了解必須要兩個人通過內心的交流才能達到目的,也就是要通過交流了解“人的秘密”。弗洛姆認為了解“人的秘密”主要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絕望的方式,另一個是愛的方式。絕望的方式就是“完全支配另一個人,使他做我們想做的,感受我們想感受的,思考我們想思考的,使他變為一樣東西,我們的東西,我們的占有物”。這種方式主要表現在折磨、逼迫對方,使對方在受苦中泄露個人的秘密。這種了解的最高階段是虐待狂。我們在認識自我和他人的時候,即使在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想去了解全部,想去了解人內心深處的秘密,但在理性的認識中是無法實現這個愿望的。了解他人的本質,要克服幻想和對他人的曲性理解,必須用客觀的角度去了解他人和自己。只有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我才能了解他人的終極本質,才能在愛的行動中公正地認識他人。
弗洛姆認為,給予、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五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只有成熟的人,才能發揮個人的創造性能力,克服自戀而對他人給予真正的愛。真正成熟的愛,需要這五個要素的有機結合。真正的愛是給予不是獲取;真正的愛是要人們彼此關心、相互盡責任、互相尊重和認識對方。同時愛也是人對自身存在──人最重要、最基本的問題——的答案。
參考文獻:
[1]成海鷹.弗洛姆的“愛四要素說”倫理分析[J].學術論壇,2008(1)::10-13.
[2]埃里希·弗洛姆.愛的藝術[M].李健鳴.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
[3]李國華.弗洛姆關于愛的理論評述[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26(1):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