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淑華+李宗華+喬世東
摘要:在國內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的今天,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者的實務能力建設成為該專業教育領域的突破方向,也是解決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素。本文在了解、掌握境外及國外社會工作教師實務能力提升的經驗的基礎上,對高校教師專業實務能力的提高提出可借鑒的本土化經驗,包括對社會工作專業機構的參與、專業培訓的介入、專業提升平臺的搭建與應用、專業資格的準入與分級、本土化教材和信息的涌現與學習以及對教師實務能力考核與評估的制度化完善。
關鍵詞:高校社會工作;教師;實踐;實務能力
社會工作專業自從在我國內陸高校設立以來,專業教師們都在致力于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高效的課程設置。但社會工作專業注重實踐性的特點無論在課堂教學還是實習督導過程中都對教師的實務能力和實務經驗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和挑戰。相比較文科類的其他專業而言,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要求以實踐為重要手段和目標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理論的詮釋,教育工作者們必須將專業理論和方法以某種可實踐的形式傳遞給學生,而不是單純地對理論知識進行講授。而正因為有這樣的教育目的和要求,社工專業教育者必須對實務有較深、較廣的參與和經驗。本文在了解、掌握境外及國外社會工作教師實務能力提升的經驗的基礎上,對高校教師專業實務能力的提高提出可借鑒的本土化經驗。
一、創辦、參與社會工作機構
社會工作在我國大陸發展初期,有高校社會工作教師開始嘗試領辦社工機構的路徑來推動、促進社會工作在內陸的迅速發展,隨著社會、政府對社會工作的認可度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提高,更多的社會人士和高校教師開辦了各種層面、各種服務內容的專業機構。在此過程中,專業教師被帶動進入專業實務領域,產生了眾多的實務研究成果、實踐教學研究成果等,在一定程度上為專業教師在實務領域的學習交流提供了基本素材和本土化信息。
相比較領辦、開始社會工作專業機構,參與社會工作機構的日常運作、一線專業服務的提供、一線專業社會工作者的督導等,形式上可以有全參與式、半參與式和階段性機構介入等。全參與式需要所在高校的制度支持,允許教師利用一段時間完全投入到專業機構的工作開展中,熟悉機構的運作模式、一線服務的具體流程、社工督導的主要內容等,這種方式對于提升專業教師的實務能力效果明顯且迅速。半參與式會適合更多的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之余進入機構開展社工服務和督導,長期積累能夠大大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水平。階段性機構介入在時間安排上比較靈活,但是需要與專業機構的接洽和聯絡,不至于干擾機構的正常工作開展。目前很多機構實行項目化運用,也為教師進入機構提供了便利條件,跟隨項目的開展,基本完成項目的各階段,也能夠起到教學相長的功效。
二、積極開展專業進修與專業培訓
專業進修與專業培訓是提高專業教師實踐能力的重要的和有效的途徑,其形式可以有短期培訓、脫產繼續教育、中長期進修等。教師可以根據個人基本情況和教學內容等選擇不同的形式進行專業實務能力的提升計劃。通常來講,短期有針對性的集中培訓適合于教學工作比較繁忙,在某一領域有急切需求的教師,一方面可以集中較短的時間進行知識體系的擴充和更新,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緩解教學單位的教學安排壓力。脫產繼續教育適合教學時間能夠調整的教師,其優勢在于能夠在學習的同時達到自身理論和實踐的系統性成長,但由于目前國內高校教學、科研任務重等原因,脫產繼續教學的可行性比較差。中長期進修可以系統了解和掌握某一方面的實務內容、技巧和方法,相比較以上兩種方式,中長期進修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三、提升平臺的搭建與應用
對于大部分在崗的社會工作教育者來講,加強相互之間的經驗交流,以會議、論壇、網絡專業群等方式進行“圈內”的對話與溝通想必是容易達成的一種便捷路徑。社會工作專業會議和論壇的開展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專業信息量大、專業領域廣、專業前沿發展方向精準的溝通平臺。參加過社會工作會議的教師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會議給與的知識量很大,參會時為獲取更多的信息而感到分身乏力。論壇的聚焦性比較強,相比較大型會議來講更適合某一專業領域范圍內開展,比如醫務社會工作論壇、女性社會工作論壇等。隨著即時性溝通工具的廣泛應用,在網絡上建立群,將相關人員納入到群里,分享各方面的專業信息是現實中被廣泛采納的溝通平臺。
四、推動教師領域的行業資格準入與資格分級
國內社會工作行業資格制度實行以來,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在求學階段嘗試獲取該行業資格,但是,教師層面的動力遠遠不足,一方面由于該行業資格制度實行初期,對高校在職的社會工作專業教師有一種默認,另一方面該資格證在教學領域的分量不明顯,導致專業教師并不熱衷于考取資格證書。
在推進教師實務能力提升的過程中,可以嘗試資格認證和機構督導的關聯度,借鑒司法資格證書與律師的關系。如果教師在社工機構進行督導必須要有相應的資格證書,那么教師的外在動力和自主性會被充分激發起來。同時將資格證級別與督導內容、督導數量和質量關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推動專業資格證制度在教育工作者范圍內的迅猛突破。
五、本土化實務教材和教輔資料的出版與學習
社會工作專業的很多資料以及教材體系很多都源自于西方,然而,社會工作的工作對象是“人”,相對于學習理論,實踐的操作繼續沿用“拿來主義”必然事半功倍。使用適合的教材、適合的方法、適合的模式對于培養社會工作人才和提升教師自身實務能力是至關重要的。近年來,開始陸續出現國內高校教師主編的關于社會工作實務類的教材和著作,如張洪英的《中國社會工作實習督導模式的研究》,《小組工作:理論與實踐》,黃家瑤的《社會工作實務案例》等等,為解決國內社會工作實務方面教材奇缺的問題付出了努力。
六、專業教師實踐能力考核與評估制度化
就全國范圍內來講,社會工作教師的實踐能力很少會被納入綜合考評的范圍中,也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一種體現。如果將教師的實踐能力與職稱評定、教學考核進行關聯,成立相應的實踐教學評估委員會,考核專業教師實務能力的水平和提升,以此將極大地推動和督促教師在專業實踐領域的開展和深入,也可以認為制度性地創造社會工作教育者實踐能力提升的外在推動力。
參考文獻:
[1]楊修菊,李應華:對培養社會工作教師實踐能力的思考[J].社會工作.2009(8)
[2]方勁:論社會工作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J].當代教師教育.2011(3)
[3]王丹丹,劉斌志:社會工作實驗教學課程建設初探[J].社會工作.2006(12)